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年12月16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北京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成都理工大学牵头完成的“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粘度时变浆材创制与岩土体加固修复关键技术”、“四川盆地红层滑坡研究”、“攀枝花矿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集成技术”4个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多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吴丰昌,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李锡堤,长安大学教授彭建兵,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殷跃平,东北大学教授冯夏庭,南京大学教授施斌,吉林大学教授陈剑平,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宋胜武等组成。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黄润秋,成都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刘清友等参加会议。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1)“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依托973计划等项目,通过十余年协同攻关,创新滑坡成因分类方案、建立了考虑关键致灾因子的新的滑坡分类体系及三维识别图谱,深入揭示了几类典型滑坡致灾机理,建立了多层次多手段有机融合的重大滑坡隐患“普查→详查→核查”的三查体系,查明大型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发适用“突发型”滑坡变形监测技术,构建了基于时空变形的“过程预警”理论方法,研发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推动我国滑坡预警在国际上首先走向实用化和业务化运行。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标准、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30余项。成果已在三峡库区、四川、贵州、甘肃、陕西等地区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有效识别出数十处大型滑坡隐患,多次提前数小时成功预警滑坡,在2018年11月的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应急处置中再次经历“实战”考验,保障了上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成果具有原创性,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粘度时变浆材创制与岩土体加固修复关键技术”项目针对青藏高原及其东南缘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建设中坝基渗漏、隧道突水、建筑物地基渗漏、震裂山体加固和高边坡生态修复等工程难题,通过十多年研究工作,在水泥-外掺剂体系水化机理、粘度时变系列注浆材料创制、注浆扩散测试装置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已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成果编入3部国家、行业规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在坝高305m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海拔4800m的西藏米拉山特长公路隧道、汶川地震震裂山体、九寨沟景区震后边坡及钙华裂缝等120余项岩土体加固修复重大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在粘度时变浆材创制与岩土体加固修复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四川盆地红层滑坡研究”项目揭示了四川盆地红层滑坡类型及其成因模式、降雨入渗与地下水运移规律、水对红层岩质滑坡形成的力学作用和物理作用,认为伊利石的分子内部膨胀和胶结膨胀是导致红层软岩遇水劣化的根本原因,揭示了缓倾浅层土质滑坡沿基覆界面“光面”滑动的原因,提出了滑坡启动的临界条件和运动距离模型,建立了红层滑坡预警预报模型。成果已在指导四川盆地红层地区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工程治理以及城镇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四川盆地红层滑坡,尤其是近水平岩质滑坡成因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4)“攀枝花矿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集成技术”项目针对矿山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不良岩土体等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揭示了矿区水及水系沉积物、土壤、近地表大气尘、植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创建了该矿区环境地质调查图系、数据库和评价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简单快速、灵敏准确检测痕量及超痕量重金属的基于光诱导化学蒸气发生的重金属多维测试新技术,创新了重金属光化学还原理论;提出了攀枝花尖山第六排土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复垦模式,以及原位固化、径流扩散阻断、生物修复等废渣型钒污染IRB地球化学工程屏障技术体系。成果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大型矿集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集成技术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成都理工大学4项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下午5:34
下一篇 2024年4月13日 上午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