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鄄城:以教科研助推乡村教育新发展(山东开展乡村教育)

城镇教育经过若干年高速发展,已取得可喜成绩,然而在现实中,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性。探索农村学校提质强校策略,形成轻负高效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生态和谐的农村教育新样态,这是当下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入课程改革研究

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今天的农村教育更需要教科研,以山东省鄄城县为例,我们一直在探索以“教科研”助推乡村教师素养提升与乡村教育新发展的路径。

理念引领,构建教科研发展新模式。在课程标准指引下,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我们把过去教研活动中积累的经验系统化、制度化,总结出“1341”教研模式:“1”是指建立起一个以名师为核心的科学中考研究体系;“3”是指每学期举行三项比赛(说课标说教材比赛、课堂大赛、编题做题比赛);“4”是指每学期开展4个课题攻关和专题突破;“1”是指每学期举行一次校级学科研讨会。每学期教务处会总结上学期存在的问题,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路安排下学期的教研活动主题,制订“教研活动月”活动方案,让教师在教研中砥砺前行。

我们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教研模式,实行县级教研员“包校制度”;抓好常规教研的同时,提出五环式“大教研”运作模式,即“规划大教研—内化大教研—外显大教研—评价大教研—升华大教研”。这里所说的“大教研”是区域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教”与“研”相统一的过程。为了推动“大教研”顺利实施,在五环式“大教研”运作模式中,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主要在“内化大教研”“外显大教研”和“升华大教研”三个阶段中实现。“内化大教研”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通过“外显大教研”,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技能;在“升华大教研”阶段,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和反思,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能力迁移。

制度保障,促进教科研理论研究。我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科学合理的教师发展考核和评价制度,如通过举办“星级教学能手”“最美教师”“师德标兵”“教学基本功”“优质课”“三名工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等评选活动,让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理论研究的积极性。

专题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为课改赋能。县教科研中心聚焦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项目化教学研究、“四化”课堂建设研究、课程开发等项目进行立项研究。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观察提供有效路径,构建起新型多维度课堂观察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效策略,形成学校核心素养培养模型,即底层的双基指向——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技能;中间层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科基本思维、学科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以及最上层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

以教研促课改,注重集体教研实效

立足课堂改革,强化集体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通过听课、评课和课例研讨,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每两周一次联合教研、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每天进行小组研讨,使教研活动随时随地真实发生,形成教研活动常态化。同时,加强对教研组组长管理能力的指导与培训,着力打造优质高效教研团队,注重对团队质量考核。

“师徒捆绑考核”促新老教师共同成长。我们在原来“师徒结对”的基础上,采取“师徒捆绑考核”方式,以促进师徒同发展共进步。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师傅听徒弟上课及指导评课情况,徒弟听师傅上课的情况;师傅指导徒弟备课和写教学反思的情况;师徒二人的教育教学质量等。

“班级捆绑考核”让教师人人都是参与者。我们倡导班级管理工作分工不分家,对班级管理实行捆绑评价,让班级管理不再“班主任一人抓,科任教师高高挂”。每位教师考核成绩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综合质量评价等情况挂钩。

“学科捆绑考核”让年级教育智慧最大化。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将同年级同学科所有教师进行捆绑评价。例如考核小组教研活动,重点看每个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是否做到所有教育资源共享;考核教学展示活动,重点看一名教师参加教学活动时,同组教师是否发动集体智慧,对承担展示任务的教师给予全方位的关心和帮助;在教科研考核方面,每次学校进行随笔、论文收集,不仅看各教研组的报送数量和质量,还要看该教研组教师的参与率。

组建“城乡联合体教研”,助推乡村学校发展。“城乡联合体教研”就是组织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一所城区学校带领一所农村学校进行“一对一”帮扶,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学案、统一课时作业;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做示范引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课堂上实行“同课异构”;课后统一进行研讨。

以质量谋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坚持素养导向,注重课堂评价。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菏泽市初中课堂教学改进行动方案》,积极践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改进行动,通过多层级集体备课,根据市教科院《初中教学与评价模型》,积极开展学科课堂有效评价策略研究。

加强作业管理,落实分层教学。鄄城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实施“‘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管理”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的全过程管理。教研组统一编制导学思案、课堂反馈检测案,开发学科特色作业和特色活动,根据学生学情设计学思案,力求体现多样化、层次化、创新化、趣味化,最终形成“基础性 鼓励性 创新性 选择性”的学思案模式。教师落实分层教学、分层自选作业,注重当堂过关检测,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阶段质量检测,注重分析反馈。通过研究试题命制,开展阶段质量检测与学情分析,不断强化课堂检测与评价,形成课堂多元评价反馈机制,以实现“减负提质”和学生素养的有效提升。

以培养“头雁”为突破点,以引领“群雁”为落脚点,引领教师队伍群体发展,真正助推乡村教师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构建农村学校发展新样态提供极大支撑。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鄄城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06日第13版

作者:高 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7日 上午11:03
下一篇 2024年4月7日 上午11: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