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安安全生产管理必考知识点22(注安生产管理知识点汇总)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第一节 安全生产预警预报体系

1.预警目标任务、特点

2.预警系统组成及功能

3.预警方法

4.预警系统

考点 1:安全生产预警的目标、任务和特点

目标:预警的目标是通过对安全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进行监测与评价,警示安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危害程度。

任务:预警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完成对各种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及时报警,并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与控制。

预警特点

1.快速性

建立的安全生产预警系统能够灵敏快速地进行信息搜集、传递、处理、识别和发布,这一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快速”的基础上,失去了快速性,预警就失去了意义。

2.准确性

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复杂多变,预警不仅要求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复杂多变的信息作出准确判断。

3.公开性

发现事故征兆,这一信息一经确认,就必须客观、如实地向企业和社会公开发布预警信息。

4.完备性

预警系统应能全面收集与事故相关的各类信息,进行安全生产的风险分析,据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过程地分析事故征兆的发展态势。

5.连贯性

每一次的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应以上次的风险分析为基础,实现预警预报的闭环,紧密衔接,才能确保预警分析的连贯和准确。

考点 2:预警系统的组成

监测系统 预警信息系统 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预测评价系统

考点 3:预警方法

预警方法:

(1)指标预警

要进行报警的指标为 X,

它的安全区域为(Xa,Xb),

其初等危险区域为(Xc ,Xa]和[Xb,Xd),

其高等危险区域为(Xe,Xc]和[ Xd,Xf),

(2)因素预警

当某些因素无法采用定量指标进行报警时,可以采用预警。该预警方法相对于指标预警是一种定性预警, 如果在安全管理中,当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时,就会发出报警。预警准则如下:

当因素 X 出现时,发出报警;

当因素 X 不出现时,不发出报警。

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警报方式。

当预警指标 X 属于不确定(随机)因素,则须用概率的形式进行报警。

(3)综合预警

上述两种预警方式相结合,并把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得出的一种综合报警模式。

(4)误警与漏警

误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而该事故最终没有出现;另一种是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该事故最终出现,但其发生的级别与预报的程度相差一个等级( 如发出高等级警报,而实际上为初等警报)。

一般误警指前一种情况,误警原因主要是由于指标设置不当,警报准则过严(即安全区设计过窄,危险区设计过宽),信息数据有误。

(4)误警与漏警

漏警是预警系统未曾发出警报而事故最终发生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小概率事件被排除在考虑之外,而这些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二是预警准则设计过松(即安全区设计过宽,危险区设计过窄)。

【例题】预警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而该事故最终没有出现。下列有关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安全区设计过宽,危险区设计过窄

B.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

C.指标设置不当,警报过严

D.安全区和危险区设计都过宽

【答案】 C

考点 4:预警评价系统

预警信号-般采用国际通用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状况,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4 种级别(IV、 III、II、I 级)。四级预警如下:

I 预警,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

II 级预警,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

III 级预警,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IV 级预警,表示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用蓝色表示。

第二节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

1 应急救援任务、特点

2.应急管理理论框架

3.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考点 1:应急救援基本任务

应急救援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放大等特点。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首要任务)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监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评估出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原因调查,并总结救援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例题】对存在高危粉尘作业、高毒作业或其他严重职业病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投保职业病相关保险。某餐饮店发生天然气泄漏,在先期处置中没能及时切断气源,继而引发燃爆。关于该餐饮店应急响应的做法,错误的是( )。

A.采取关闭气源阀门等处置措施

B.值班经理要求员工现场持续扑救,不得撤离危险区域

C.拨打 119 请求消防救援

D.立即封闭事故现场,通知人员疏散

【答案】 B

【例题】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一是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二是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评估事故的危害区域、危险性质及危害程度。三是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四是查清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危害程度。为完成第三项基本任务,应迅速采取的措施是( )。

A.隔离、减弱、监测、评估

B.封闭、隔离、洗消、监测

C.疏散、隔离、减弱、监测

D.封闭、减弱、洗消、监测

【答案】 B

考点 2:应急管理理论框架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都有其明确的目标,而且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应急管理——预防环节

预防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

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

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采取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应急管理——准备环节

应急管理——响应环节

(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

(二) 迅速控制危险源;

(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四)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

(五)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六)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七)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八)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九)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十)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应急管理——恢复环节

(1)短期恢复:伴随响应活动展开,也是应急响应的延伸。

(2)长期恢复: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的恢复;

恢复阶段应注意:

一是要强化有关部门,如市政、民政、医疗、保险、财政等部门的介入,尽快做好灾后恢复重建;

二是要进行客观的事故调查,分析总结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的经验教训,这不仅可以为今后应对类似事件奠定新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制度和管理革新。

【例题】下列关于突发事件的恢复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短期恢复工作包括向受灾人员提供食品、避难所、安全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

B.长期恢复的重点是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的恢复

C.恢复阶段要强化有关部门,如市政、民政、医疗、保险、财政等部门的介人,尽快做好灾后恢复重建

D.长期恢复可以理解为应急响应行动的延伸

【答案】D

【例题】某造纸企业为应对桉树原料堆场、原料切片车间、碱回收锅炉车间、烘干车间以及发电机组车间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根据有关规定,关于该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堆场原料自燃,厂内外联合灭火应急演练属于响应阶段

B.碱回收锅炉车间事故后的洗消属于恢复阶段

C.原料切片车间发生卡机事故后进行的紧急停车属于响应阶段

D.烘干车间改用小数量多批次的工艺降低危险属于预防阶段

E.汽轮发电机组车间成立了应急响应分队属于准备阶段

【答案】BCDE

【例题】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的事故风险为中毒、火灾和爆炸。在应急管理中,针对突发事件采取了以下应对行动和措施:①编制《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②开展公众教育;③组织开展应急演练;④安置事故中的获救人员;⑤采取防止中毒后发生次生、衍生事故的措施。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有( )。

A.①属于准备阶段

B.④属于响应阶段

C.②属于预防阶段

D.③属于准备阶段

E.⑤属于恢复阶段

【答案】ABCD

考点 3: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应急指挥、救援队伍四个方面。

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

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

应急指挥:是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

救援队伍: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

事故现场应急指挥系统(ICS)的组织结构

现场应急指挥系统的模块化结构由指挥、行动、策划、后勤以及资金/行政 5 个核心应急响应职能组成。

2.行动部

行动部负责所有主要的应急行动,包括消防与抢险、人员搜救、医疗救治、疏散与安置等。所有的战术行动都依据事故行动计划来完成。

3.策划部

策划部负责收集、评价、分析及发布与事故相关的战术信息,准备和起草事故行动计划,并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归档。

4.后勤部

后勤部负责为事故的应急响应提供设备设施、物资、人员、运输、服务等。

5.资金/行政部

资金/行政部负责跟踪事故的所有费用并进行评估,承担其他职能未涉及的管理职责。

应急管理体系构建——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

统一指挥:无论应急救援活动涉及单位的行政级别高低还是隶属关系不同,都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行动,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统一号令,步调一致。

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的分级响应的机制。扩大应急救援主要是提高指挥级别、扩大应急范围等。

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公众动员:该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一级紧急情况

指必须利用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的紧急情况,或者需要各个部门同外部机构联合处理的各种紧急情况,通常要宣布进人紧急状态。

二级紧急情况

二级紧急情况指需要两个或更多个部门]响应的紧急情况。

三级紧急情况

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紧急情况。

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救援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

接警

响应级别确定

应急启动

救援行动

应急恢复

应急结束

【例题】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应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典型的响应级别分为 3 级。其中三级响应级别是指( )。

A.需要跨行政区域协作解决的

B.能被一个部门资源解决的

C.需要两个或更多个部门解决的

D.必须利用一个城市所有部门的力量解决的

【答案】B

【需要更多资料联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上一篇 2022年8月26日 上午9:45
下一篇 2022年8月26日 上午9: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