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投资必谈硬科技的时代,赛道之中人头攒动,但真正看得懂、投得准、能帮得上忙的投资机构,始终是少数。
作者 | 谢璇
编辑 | 房煜
从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直至北交所的成立,硬科技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风口,投资机构蜂拥而至。
时代的风口虽然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让这一赛道在资金和人才的培育下闪闪发光,却并不能改变硬科技企业成长中必然要面对的障碍——如何跨越理论与技术之间的鸿沟?如何迈过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断层?如何面对无数次的试错?怎样应对漫长的成长周期?科学家如何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创业者?
对此,清华科技园很有发言权,作为中国最早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他见证了中国科技行业从无到有,再到享誉世界的过程。
同时,启迪之星创投对此也有足够的发言权,身为清华科技园培育出来的、中国最早一批专注于硬科技的早期投资机构,见证了硬科技领域从冷僻到辉煌的全过程。
而在投资行业从业11年,在硬科技领域摸爬滚打了8年的刘博则有着更多的话要说,从推动启迪之星创投成立至今,她见过不止两万个创业者,陪伴众多顶尖科学家从理论走向市场,帮助众多企业家从想法走向价值。
从1999到2021,启迪孵化器已经累计投资了200 科技创新类项目,其中启迪之星创投自2014机构化以来已经成功投资了160个项目,其中70%为硬科技项目,由院士或者科学家主导的项目超过10个。同时,超过70%的企业都拿到了新一轮的融资。
兆易创新、海博思创、奥易克斯、海斯凯尔、胖虎科技、图湃科技、蓝晶微生物、博升光电、翼菲自动化、赛乔生物……从冷板凳到风口,从无人问津,到众人瞩目,这个过程中除了坚守和情怀,更有对行业的解构与思考,对人性的理解和认知。
22年的硬科技培育之路
从清华科技园到启迪之星创投
聊启迪之星的故事,就不能不讲一讲他的历史。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1993年,在时任校长王大中的推动指导下,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并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确认和批准。1994年,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清华科技园正式开始建设。
通过对硅谷等成熟科技园模式的研究,并结合清华大学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特点,清华科技园首任董事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孙继铭确定了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技术创新、高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
1999年清华创业园成立,迎来首批创业者。同时,在经历了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经济后,大批赴美留学的清华学子回国创业,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创业者。为了帮助留学回国的创业者进行企业孵化,原清华计算机系任党委书记罗建北又主持成立了清华留创园,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
而另一边,随着中文在线、海博思创等企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仅仅孵化是远远不够的,初创企业需要的是真正的投资。为此,由清华科技园主导的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启动了启迪孵化器,并成为当时国内较早确立“孵化 投资”发展模式和专业发展方向的机构。
而这正是刘博所向往的。在全球500强外企做过财务管理及全球管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民营上市公司做过战略投资总监,却在美国交流学习时,偶然被科技早期风投这一行业深深吸引,从此便认定这是她想一直全力以赴为之奋斗的工作。与大大小小的模型计算比起来,近距离观察“早期公司到底是怎么做起来的”,“理解创始人的梦想并建立互补优势助力他们更好更快更有价值成长”,这才是让她更兴奋的事情。回国之后,经过深入的机构调研,启迪成为刘博眼中的不二之选。2013年,刘博进入启迪控股之初便提出了一个要求,“我想做专业化机构。”
14年8月,启迪之星创投注册成立,成为了启迪孵化器中负责硬科技早期投资的专业机构。从1999年首批创业者入驻清华科技园到硬科技早期投资,这条路启迪已经走了22年。
从不合时宜到踩中风口
“感谢这个时代,科技创投的时代来了,终于轮到我们上台面了。”刘博一脸兴奋。在那个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主流的时期,以硬科技创新项目投资为主且有着浓厚国企背景的启迪之星显得极为不合时宜。
最让刘博哭笑不得的是,那时很多活动要求合伙人才能参加,她经常需要向别人解释一下自己的职位,“我说自己是投资机构总经理,很多人都听不懂,问总经理是干什么的?会觉得我们很不专业。反而督促我一直身处一线,量变引起质变,可以保持对机会的洞察,对规律和人的认知。”
比起职位问题,看项目是更大的挑战。在所有人都在谈ToC、用户量、市场规模的时候,芯片、AI、大数据项目完全没有对标可言,只能依靠机构的独立判断能力。
并且,这种远离风口的独立判断也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刘博曾给众多知名机构推荐过数百余个创新科技类项目,却没有人感兴趣。当时的机构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千亿市场吗?“我们觉得这个市场非常的有壁垒,但他们却觉得市场不够大,这群理工男能创业吗?他们会卖东西吗?他们能管公司吗?大家看问题完全不在一个角度。”
刘博意识到,比起ToC模式下的资本运作,以及用最低成本获取市场的玩法,启迪之星更擅长的则是做技术判断——如何从0到1做技术突破,怎样把技术应用于市场,怎样链接更多产业链资源和市场品牌资源赋能企业发展。这也更坚定了刘博的投资理念:只投科技类、创新类的早期项目。
那么,早期项目应该如何判断呢?刘博认为,对人的判断最为重要。
在启迪之星创投团队成立的早期,内部曾做过一个研讨,为什么不能像成熟机构那样做行业分析,定赛道,全布局呢?而却专注于研究人呢?曾有过PE和并购经验的刘博这样解释自己的思路——所谓行业研究,得有数据、有对标、找规律、有趋势,这些标准针对的是已经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的领域,要看清2、3年内的趋势,重点做的是风险控制;而对于众多早期项目而言,得有更长远的价值判断和预期,少则5、6年,多则10年、20年,更注重的是机会和价值,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此外,早期科技项目往往只有技术积累和创业者,想要形成行业甚至市场,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和发展沉淀。因此,对于早期项目的判断,一方面要关注技术需求升级、突破或者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机构需要深耕硬科技人才的渠道,理解硬科技人才,与其形成互补优势才是关键点。所以在投资时,启迪之星则更倾向让创业者了解自身的扶持能力——尊重创业者长期的沉淀和积累,愿意在别人不敢下手的时候进行支持,愿意搭建投后生态平台,帮创业者链接早期发展中缺乏的能力和资源,事无大小,尽其所能。
在刘博看来启迪之星的核心优势是差异化:“要找到区别于VC和PE的差异化优势,早于他们发现,并敢于决策,独立判断和建立人才渠道很重要,时机也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追逐风口,更关注长期价值。”
以投资存算和存储芯片项目为例,从2017年投资知存科技到2018年投资新忆科技、亘存科技,启迪之星创投对这一领域的持续下注,源于意识到芯片存储技术如果想要与产业链实现匹配,就必须进行技术革新。同时,从中国的技术能力和产业现状基础出发,存储芯片也是最佳的切入口。
但如果以行业规模来看,这是一个非常细分且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没有3-5年的培育,这个领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
2020年,从2月到5月居家办公期间,启迪之星投资的22家企业在几乎见不着面的情况下,实现了新一轮融资。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投的都是科技类早期企业,轻资产,且靠人研发,疫情期间没有放弃研发工作,积极调整策略,线上与客户和产业紧密互动,同时我们在疫情期间帮助企业线上对接活跃的资本机构,基于资本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融资也比较顺利。”
如何与科学家做朋友?
“融资是为了成就梦想,干实业。每一个节点,用多少钱,实现多少估值,都是有道理的。专业投资人的估值逻辑大同小异,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不是互相占便宜,应该是互相尊重、信任、理解、支持、成就的过程。刚注册没多久的公司就想估值3-4亿,真有这么多需求吗?现在的氛围让大家都失去了理性,但市场是有周期的,下一轮融资还怎么做呢?”刘博经常这样苦口婆心的教育创业者。
在她看来,科学家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创业群体。首先,科学家是一群有着极强资源影响力的人。他们的钻研能力非常强,都是自己技术领域的顶流,专注且富有思想;但能力越强越容易固执越单一,虽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处于话语权的顶端,对投资和企业成长的认知往往两眼一抹黑。所以当投资机构从创业的角度对他们说,项目不适合市场,科学家会认为机构完全不理解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知名机构也没办法跟科学家聊天,大家的思考维度不同,双方对话都成了对牛弹琴。
而另一方面,大部分科学家确实很多是不懂创业的。因此,对于科学家主持的创业项目,刘博始终强调对人的判断,“他们往往非常优秀,能力可以补,经验可以通过试错不断积累,但格局心态性格往往很难改变。”
在技术产业方面,无论是科学家自身,还是他拥有的人脉,都处于业界最顶尖、最前沿的范畴。因此,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要看清创业者做企业的动机、是否有企业家的潜质,是否有市场洞察力,能够整合团队资源,有格局吸引互补能力人才,这才是机构与科学家的对话基础。
同时,还要认清一个问题——技术不是万能的。做技术投资要理解技术,更要做好对市场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以及对创始团队创新和执行能力的预判。
刘博曾经手过一个由清华毕业生发起的医疗项目。在专家看来,相关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国内国际的顶尖团队都没能取得实质突破,几个毕业生更不太可能把这事做成。但是项目后续的发展情况远超专家们的想象,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估值更是一路上涨。“有时候不能让成熟产业界专家看早期项目,即使是科技型创新项目,决定其成败的,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同样,刘博认为,投资人也应该更包容和开放,技术和资源问题都是要在创业过程中逐步解决的。只要创业者有决心,有能力,愿意吃苦,愿意选择创业的生活,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并坚持下来。至于何时能够跨越技术障碍,其实都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你不知道投资人想看什么,我给你打通沟通的语言和对话的桥梁;你觉得技术需要打磨,我找专家大牛一起研讨;知识产权不行,我给你找一个知识产权专家;产业资源不够,我来帮你寻找三一、中集、海尔这样顶级的产业龙头,这些都是我们擅长的。”
烧钱项目没人投,都来关注实在的项目了
“大概在18、19年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是资本寒冬,可那时候我们的被投企业就已经实现每年5倍的增长了。大家都说没钱,但其实是没钱投那些烧钱的项目了,我们这些比较实在的科技项目,大家还是非常关注的。”
最初,启迪之星创投起步之初,依靠的是自有资金和多位清华校友出资的公益基金。2020年,启迪之星创投社会化募资6亿人民币,实现了彻底的市场化。
此外,启迪之星也同时充当着LP的角色。目前,启迪之星已经投资了20余个基金,它们都具有各自特殊方向的专业和资源,囊括了新材料、医疗、新能源、商业航天、汽车等各个方向,部分基金的DPI已达到5-10倍。
随着关注度提升和市场化资金不断注入,刘博感慨,经过这么多年的够硬核、够长情、够拼搏、够专注,天时地利人和,属于硬科技的时代终于到了。
“我在这么好的市场里积累了这么多年,每天看着这些高精尖人才以及他们所做的前沿科技,就觉得未来依然非常美好。虽然有些领域比国际最顶尖的技术还有20-30年的差距,但是中国现在有激情、有资金、有政策、有人才,促使了很多有能力的人出来创业追求理想实现价值,并且反过来带动了资本的热情,这样的话我们的速度也会加快的,而有些领域在巨大市场和早期资本的支撑下甚至是引领全球的,见证陪伴优秀的人快速成长,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于此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