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朱起鹤:积微成著志高远(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的文章)

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朱起鹤:积微成著志高远(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的文章)

朱起鹤

朱起鹤先生生于1924年,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制成6台具有国际水平的利用分子束和激光的大型实验装置,并用这些装置开展多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创我国分子动力学之先

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制成6台具有国际水平的利用分子束和激光的大型实验装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是朱起鹤在分子反应动力学上取得的成就。朱起鹤的一生,着眼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光解和分子间反应机理,在“小”分子间作出了“大”文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化学动力学的一个核心学科,与研究物质宏观性质的化学动力学不同,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实验需要多种高科技的先进手段及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工具,还要根据研究内容自制仪器,所以开展研究的难度较大。

20世纪70年代,由于高真空、分子束、激光微弱讯号检测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快速计算机的出现,国外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活跃起来,发展很快,无论实验还是理论方面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内的有识科学家们也在酝酿准备研究条件。

20世纪70年代末,时任化学所所长柳大纲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李远哲教授,协助化学所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在李远哲的帮助下,1980年,化学所黄寿龄等人开始了“分子束可转动式激光裂解碎片平动能谱仪”的设计工作,1981年交付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加工。

就在此时,1981年12月15日,朱起鹤进入化学所,并任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筹建负责人,负责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科研工作,承担起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重任。

朱起鹤来化学所后立即参加了黄寿龄小组的谱仪研制工作,夜以继日,经过四年对所加工谱仪精心细致地调试和改进,光、机、电三大系统的调试协同运行,该仪器于1985年建成,进行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朱起鹤对仪器中分子束的运行方式做了一项至关重要的改进,即把连续分子束改成脉冲分子束,极大地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经过一年成功试运行,于1986年通过中科院鉴定。“分子束可转动式激光裂解碎片平动能谱仪”的研制成功,成为1986年我国科技十大新闻之一,并获198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全力打造高精尖实验室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分子反应动力学上取得进一步突破,科学家必须借助更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分子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时,朱起鹤承担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任。1987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化学所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联合申请建立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报告,由大连化物所楼南泉研究员任组长,化学所朱起鹤任副组长,负责筹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连化物所和化学所各建实验室。从此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在我国有了坚实的基础,得以广泛深入地发展起来。在筹备阶段,朱起鹤在北京实验室引进了四位所内外优秀的研究人员,他们先后依次是曹建如、杨达林、高振和孔繁敖,并聘请中科院研究生院邱联雄教授为客座教授,从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实验室有了一支精干的研究力量。

筹备期间,在朱起鹤的努力下,北京实验室获准新建1000平方米实验室,另获拨款267万元为北京实验室购置仪器和用作科研经费。根据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需要,朱起鹤提出并经专家委员会审核,决定在北京实验室再研制三台大型实验仪器,包括分子团簇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激光光解时间分辨红外发射谱仪和磁瓶式光电子飞行时间能谱仪。这些仪器于1991年建成并通过中科院鉴定,三台仪器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台仪器的建成和使用,大大扩展了北京实验室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

同时,根据实验室已有的几台大型仪器的功能,朱起鹤还在北京实验室建立了分子紫外激光光解反应机理研究组、原子分子团簇研究组、气相自由基反应研究组、紫外多光子电离质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组等4个研究小组。这些研究组都各自开展一批重要的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1992年初,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通过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的验收。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成,标志我国在反应动力学这一研究领域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际上开始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受到国内外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朱起鹤十分重视实验室的整体发展。上世纪末开始,他一直参与筹划和选聘年轻的科技精英来实验室工作,至今已先后从国外选聘六名优秀的、符合中科院“百人计划”的年轻研究员,接替老一代退休研究员的研究项目或开辟新的研究项目,使研究室注入了新血液,为我国分子动力学研究开辟了新的人才局面。

以身作则与团队共同进退

朱起鹤在科学研究上的巨大成功,与他做人育人的诸多优秀品德密不可分。他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对人诚恳、热情、宽厚。这些可贵的品德始终伴随着他的科学生涯。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实验室自筹建和建成以来,一直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朱起鹤自一开始就带领全实验室人员形成了优良的好作风。

在研究工作开始的初期,工作条件比较差,在一间约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要挤七八个人。朱起鹤的办公区域是所有研究人员中很小的一片“自留地”。

当时,朱起鹤带头克服困难、以身作则,用行动团结鼓舞着每一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实验室经常加班,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安装调试新建仪器。有的实验,如用激光光解平动能谱仪做实验,一个数据需积累几十到几百万次;有的实验要花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朱起鹤总是早到晚归,彻夜跟班,认真细致地安排工作。

工作中谈笑风生,关心每一个人,和大家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一个实验成功了,朱起鹤和大家兴奋地分享“只有研究人员能体会到的幸福”。一旦实验出现了问题,哪怕是不小心人为的,作为带头人,他也不会严厉指责,而是耐心地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师从朱起鹤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已有数十人,遍布国内外的科研和教学等部门,其中大学教授和高级研究人员不乏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

作为老师,朱起鹤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学风教育,要求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他的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熟悉、使用实验仪器,进而到能拆装和改进实验仪器的锻炼;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能独立地做实验,学会整理分析实验数据,鼓励和重视学生的新思路和新见解。

同时,朱起鹤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对每个学生提交的待发表论文,尤其是英文书写的论文,朱起鹤不仅严审内容,还要严审文字。对每一个疑点他都当面与学生讨论核对,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严禁论文中有浮夸不实之词。而在研究生的学业上,朱起鹤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对学业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不过,当研究生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热情帮助解决。

朱起鹤治学严谨和待人宽厚的作风,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很多去国外深造的学生颇受重用,其学术素质和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受到好评,也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实验室的声望。

读了这篇关于朱起鹤院士事迹的文章,使我深受启发和鼓舞。我自己现在刚开始做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时常感到身为人师的责任和压力,与学生一起工作中也时常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朱起鹤院士这些优秀的品质为我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值得我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和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1日 上午10:45
下一篇 2024年4月21日 上午10: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