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转自:学术派、墨香学术
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近日印发《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拟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学科评估在“破五唯”方面将有哪些具体举措?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坚持以立促破,破立结合,具体举措有: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不“以刊评文”,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着力扭转“SCI至上”局面。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融合评价”方法。
另外,第五轮学科评估在抑制人才无序流动方面也将采取“组合拳”。一是评价教师队伍继续沿用“队伍结构质量和代表性骨干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按学科方向列举代表性骨干教师,不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不统计人才“帽子”数量,扭转过度看重“帽子”的不良倾向。二是教师成果严格按产权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对于引进人才在原单位取得的成果,不在新单位统计使用。三是强化教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的评价导向,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避免产生通过大规模聘用“专职科研人员”专攻科研指标、忽视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四是关注骨干教师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和授课情况,供专家评价参考。
快到年底了,许多高校又开始进行年终科研绩效统计。
科研绩效与教师收入、职称级别升降、研究生导师资格去留密切相关,故而高校的辛勤园丁无不重视。
在这“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年代,讨论废除科研绩效已经变得不现实,普通教师所能做的,只能是适应这种工厂化、商业化运作的管理体制。
笔者不少朋友在高校工作,经常在微信群里讨论大学绩效考核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的科研绩效指标体系,客观地说,在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的文件精神指导下,包含的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五唯”的范围。
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科技推广、政策建议、大学生竞赛、知识产权转让的指标也不断增加,基本囊括了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
然而,与政策制定的初衷相反的是,这样一套貌似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遭到了不少教师的非议, 原因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