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中国企业管理(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仅三年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创业的成功几率比我们偏低,一旦创业成功,其平均寿命一般要比我们高一到两倍。企业三四年一个轮回,这样短的生命周期使企业很难做到适度规模,无形资产、品牌难以继承,社会财富受到极大损失。

小型家族企业如何做久、做好、做强、做出应有的辉煌成就呢?

中国企业难以做大,一大就容易出问题。上世纪三株、德隆、爱多、科龙、飞龙等倒下。做大就出问题,似乎成为企业的必然归宿。纵观世界 500 强企业,其中大多数不是这样的,例如:微软、沃尔玛、三星、现代、爱普生这样的世界 500 强企业。怎样从“做不大”的怪圈走出来。

探索一种合理的企业制度和思维方式,帮助中小型家族企业做得小而美、小而强,帮助其中的佼佼者真正做大做强,是拙作追求的学术归宿。

现代商学院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混为一谈,视为几乎是同样的人, 请同样的人为他们讲同样的课,而实际上他们需要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异。经理人有经理人的知识和能力区,企业家有企业家的知识和能力区,目前主要针对经理人的商学院的学习,对企业家而言意义不是很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将企业家领歪了方向。

现在商学院教育对企业家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二者的共享区上,如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等等。企业家更需要把握那些非共享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非企业家之人很难讲得清楚。

也许有人会说,某个培养出世界游泳冠军的人,根本不会游泳,企业家教育不一定非要企业家来作。但我认为那只是个例,不足以证明事情的规律。相反人们看到,中国乒乓球队的教练几乎是清一色地由世界冠军组成,而且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很难想象,巴西足球队的总教练是一个不会踢球的人,或者NBA 冠军队的总教练没有上过篮球场。成功地作过企业家的人,向企业家传授相关知识,应该会有更好的成效,但是现在缺少这样成熟的理论共识和组织机制。

这当然不是说商学院的教授全部应由企业家担任,但是,让并非企业家的人们为主导来完成对企业家的商学教育,至少可以判断,它必然缺少了应有的科学性。也许,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商学院不敢自称培养企业家的原因。

企业家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特别是,中国社会里企业家的成长曾出现时代的“断层”,从而造成了目前企业家在商学教育中的被动局面。不过现在情况已有所变化。一些企业家走过了在商场上多年冲锋陷阵的岁月,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于商场中的经历,正在作更多、更深入地思考,并将其中的经验归纳为理论,再努力将理论升华。

对于大多数不上市的企业来说,学习大公司、上市公司的管理方法弊大于利,因为二者的战略、法人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企业家地位等,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一家小企业企业如果想用大企业、上市公司的方法来治理,几乎必死无疑。

民营企业、国有公司和跨国公司(有些其母公司也属于企业的范畴,比如微软、沃尔玛在中国的公司)这两类企业。由于掌握资源,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别,决定了大陆绝大多数企业不可能去学习它们,只能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如何走是重点。

管理企业 实践告诉我,有效解决好下述问题是办好企业的基础

1. 客观评价、认识企业,在正确的方向上完善自己,而不是盲目崇拜别人否定自己, 去学习不一定适合自己的东西,这往往导致改掉了自己的长处。

2. 把优秀的人才留住,让他们出工又出力,能够像为自己家干活一样为企业工作。留住人才靠什么?过生日给个蛋糕,过节给个红包……我从不认为这种雕虫小技可以根本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

3. 管理几十、几百人的小企业是直接的、看得见的管理,而管理几千人、上万人的公司就要建立分支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和看不见的管理。大多数企业一建立分支机构就出问题,老板在哪里,那里的效率就高,老板离开哪儿,那儿的效率就低,甚至出现大的问题。大企业和小企业在经营、制度、方法、手段上有本质差别,老板必须提高自己,完成这一必要的过渡和升华。

4. 在商学院里,人们听到过许多对企业中亲情的指责。其实亲情是企业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怎样使亲情“扬长避短”,是企业领袖们必须用高超艺术手段加以解决的。

一、企业的定义

中国按投资者实名注册的有限和无限责任公司基本应属此例。

企业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掌控企业的权力,一般表现在,企业财富、社会声誉等方面的损益,掌控者占有最大的比例。也就是说,企业亏损,老板亏得最多;企业赢利,老板赚得最多。

第二,掌控企业的权力,特别表现在,可以随时更换管理层。比如,沃尔玛老板可以随时更换其公司的总经理、总裁和 CEO。这种掌控过程,体现着经济学、管理学的逻辑,即财产人格化的处置权。

有人说,沃尔玛不是企业了。的确,这家美国公司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社会化了,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里有专门的讨论。然而,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到的应该是,沃尔玛老板依然有效控制着沃尔玛公司,使它仍具有企业的上述主要特征。

企业范围很广,小到街边的个体户,大到著名的跨国公司。卖鸡蛋的那个老奶奶, 她自己注册了一个个体公司,这个企业就是老奶奶自己的。老奶奶挣了钱会给她的孙子、外孙子,是由老奶奶说了算。而微软,也是典型的企业,直到现在,比尔·盖茨先生依然控制着 30%的股权。他对微软的控制与管理,越来越趋向于无形,体现出成功的企业的领袖,与众多的中国企业家之间的差别。

企业要做好自身现在的事情,其中的佼佼者,应该有机会和能力成为微软那样伟大的公司,这是中国企业的责任。

调查一: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大学毕业生想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的达到70%,想到股份制企业的17%,想到企业去工作的只有 6%。事实上,过去十几年, 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解决的就业是一个负数,大部分业人口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企业解决的。

当然,现实中的一种情况是,大学毕业生就在中小企业就业,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就业的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比如,来慧聪公司就业的人往往看重的是,它是一家海外上市公司。殊不知,慧聪和###这样的中小企业同样是海外上市公司,但性质是不一样的:慧聪是地地道道的中小企业,而###是国有公司。人们难以想象,一家上市公司,怎么会是中小企业。应该看到,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它通过股市接受公众投资,依法向公众披露信息,这些不妨碍它是在某个大股东控制之下──在国家控制下是国有公司,在控制下是中小企业。作为上市公司,意味着社会化程度比较高,而中小企业一般没有什么行政垄断地位,垄断市场的行为则受到法律制约,往往社会化程度更高一些。这一点,以传统观念来看是不可思议,却是事实。

调查二:大学生的看法:在中小企业中工作是否会得到尊重

认为不会的占72%,认为会的占 23%,不知道的占5%。这样的调查结果与上一个调查结果是匹配的。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这样认为,但这样的结果的确值得关注。

调查三:你认为型中小企业在中国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吗

认为不会的占 55%,认为会的占 34%,不知道的占 12%。第三个结果也与前面两个结

果保持了极高的一致性。

可见,这三个调查结果是拟合的:个人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因为去了不会受尊重,而中小企业也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同时也应该注意,后两项调查中,坦率回答“不知道”的比例很高,甚至接近四分之一,而选择其它答案、实际上也同样“不知道”的,应该占到更大的比例。

1. 文艺作品中反映的中小企业老板的形象

中国的文艺作品中,描写商界的有很多。在这些作品中,通常把中小企业的老板描绘成为富不仁,甚至违法乱纪的形象。在“黑洞”、“黑冰”等“黑”系列著名电视剧中,中小企业的领导人不是贩毒就是杀人犯、例如其他近些年的电视剧、电影反应的企业老板…….。人们很难在文艺作品中找到一个被社会尊重的中小企业的领袖。

在这样的现实里,即使中小企业的领袖们自己,也往往不认为“中小企业”是一个好的称谓。他们会在自己的名片上注明自己的许多社会头衔,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类,却一般不愿意明白地表明自己是某某中小企业的 CEO、合伙人,自己就看不起自己。在中央电视台“商务时间”一次讨论中小企业问题的节目中,我亲眼目睹一位餐饮业的老板退出了那次节目的录制。她明白地告诉人们,她的中小企业不是中小企业,所以不参加录制了。然而在场的人们都知道,她领导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典型的中小企业。她退出的原因我们很难知道,但一般推断,原因还是很清楚的:中小企业不光荣。

相比而言,比尔·盖茨在美国受到何种待遇呢?美国朋友告诉我,现在许多人已记不得前几届美国总统是谁了,但大家都知道洛克菲勒、福特等伟大中小企业家的名字,再过一百年,人们或许会忘记布什,却会永远记住比尔·盖茨的名字,因为他是美国人民心目中伟大的民族英雄。

微软一直是由比尔·盖茨控制的一个中小企业,而美国人依然把比尔·盖茨视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中国,中小企业的老板却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中小企业真的应该接受如此的评价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2月6日 上午10:45
下一篇 2024年2月6日 上午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