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坚持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线,不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建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深化创新人才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整县推进基层党建,夯实脱贫攻坚根基
认真落实省委基层党建《五年规划》有关精神,以深化拓展“五个要素”、健全完善“五个体系”为重点,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突出全面、规范、过硬、有效要求,切实抓好基层党建“整县推进”工作,扎实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有力筑牢了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
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按照“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全功能”的工作思路,以同步启动、分类指导、样板示范、整体提升为基本方法,将全县705个支部按照“示范型、达标型、整转型”排队划分,统筹开展“整县推进”工作,自**年起,用三年时间,全力打造以“百里绿廊”、“百里景廊”、“百里果廊”为支撑的3条党建示范带。
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基层支部为基本单位,以定标准、树样板、抓培训、常督办、严考评为基本方法,以对标创建、自评申报、考评验收、表扬授牌、滚动管理为基本程序,系统推进组织整建规范化、队伍建设规范化、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工作机制规范化、保障投入规范化,考评、表扬和授牌规范支部172个,稳步开展支部规范化建化289个。
积极推进机关、学校和农村党建提升计划,大力补齐“两新”、社区党建、村集体经济短板。大力盘活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基本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整合资金7462.5万元,先后建成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77个。强力整改省市巡视巡察反馈问题,从严整顿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28个。按照“五不宜”、“十不得”及七项硬性指标要求,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坚持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坚决把涉黑人员和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挡在门外,调整党组织书记159名,选派机关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62人,全县村干部队伍结构全面优化。
坚持推行“三责四挂钩”工作机制,以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项目清单“三单”明责,以定期访查、观摩比查、专项核查“三查”督责,以督办通报制、周清月结制、序位管理制“三制”问责,全面实行“四挂钩”制度,即县领导联系乡镇(单位)的基层党建工作与其履职尽责考核挂钩,基层党建先进单位创建情况与本单位干部职工福利待遇挂钩,十星级党员考评结果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有力促进了全县基层党建均衡发展。
实施村干部“安心工程”,育强脱贫攻坚“领头雁”
针对村支部书记不优、班子不齐、队伍不稳、作风不实、脱贫攻坚战斗力不强等问题,以建设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政治素质高、群众认可度高、工作业绩好的村干部队伍为目标,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村干部“安心工程”决胜脱贫攻坚的意见》,积极引导广大村干部安心农村、专注工作、担当作为。
着眼乡村长远发展,采取从现任村副职干部、大学生村官、村后备干部中选用一批;
从外出创业能人、大中专毕业生中回引一批;
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实改非”和离退休党员干部中返聘一批;
从驻村“第一书记”中择优留任一批;
从机关在职党员干部中下派一批的“五个一批”选任方式选配村支部书记。同时,探索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链条培养”计划,按每个村2-3名的标准储备后备干部426人,其中致富带头人209名、“一村多”大学生51名。
着眼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积极出台优厚的激励政策,深化村干部创业支持计划,开展抓基层党建促进精准脱贫专题轮训,县财政每年统筹资金2200多万元提高在职村干部报酬和退休村干部生活补贴,加大乡镇事业编制定向招录优秀村干部力度,积极探索村干部待遇稳定增长机制,规定在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且不负债的情况下,可以每年从新积累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提取20%资金对村干部进行奖励,真正让村干部定得下心、安得下身。
着眼解决部分村干部使命意识淡化、责任心不强、不在岗位、不在状态的问题,通过严格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全面推行村干部工作岗位在村、工作落实在村、服务群众在村、矛盾化解在村的“四在”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专职化管;
通过建立村级工作月考核、月通报制度,从严推行全过程督;
通过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建立村级巡察制度,切实做到严巡察究,使村干部真正能沉得下去、干得出色。
优化扶贫干部队伍,打造脱贫攻坚“主心骨”
干部挺在一线,扛起扶贫责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近年来,**县坚持干部资源向扶贫领域倾斜,干部力量向扶贫一线下沉,全面覆盖、分层分类实行履职尽责管理,着力把广大干部建成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心骨”。
把脱贫攻坚作为发现干部和使用干部的主阵地,以干成之事评价干事之人,积极探索实行以“比日常工作表现、比脱贫攻坚业绩、比关键时候担当、看党员干部家风”为内容的干部考察“三比一看”机制,及时选拔重用脱贫攻坚有激情、脱贫工作有办法、精准扶贫有成效的优秀干部,先后选拔任用扶贫干部187人。同时,探索实施年轻干部墩苗培养工程,实行“逢提必下”,通过培训考核,精选33名县直单位40岁以下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推行专岗扶贫,推动了优秀干部向扶贫一线聚集。
强力推进乡镇和县直行业扶贫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着眼于把工作扎实、业绩突出的优秀扶贫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先后提拔重用54名行业扶贫单位干部,其中有25人担任单位主要负责人。着眼于把肯干、能干、敢干的优秀基层干部留在扶贫一线,在县乡换届过程中,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择优推荐保留乡镇骨干力量74人;
以熟悉农村、熟悉农业、熟悉农民为标准,从乡镇站所负责人、村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中择优遴选了17人进班子,有力建强了乡镇脱贫攻坚中坚力量。
紧紧围绕全县11.1万贫困人口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四双”帮扶工作。对全县330个村(场、社区)选优配强了330支驻村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144名,实现了应派尽派。同时,整合全县干部职工6980人,按照每名干部职工包保5至10户的标准,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包保责任人,实现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全覆盖。
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干部培养锻炼的主战场,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制定出台《**县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管理暂行办法》《**县干部“墩苗工程”实施方案》,系统构建了培训学习、实践锻炼、动态管理、跟踪培养、全面考察、合理使用等“六位一体”的干部培养链条。近三年来,累计培训干部25000多人次;
先后选派了1000余名干部到乡村基层、精准扶贫等一线锻炼。
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激活脱贫攻坚“主力军”
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推行“主题党日 精准扶贫”模式,深入探索“双十星”争创助力扶贫方式,全面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亮诺活动,着力增强全县1.5万名党员服务脱贫攻坚使命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努力将他们锤炼成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着眼发挥全县**户党员贫困户作用,在贫困党员中深入开展“扶贫先扶志”活动,促使党员贫困户率先行动起来,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全县党员贫困户累计脱贫1024户,其中领办合作社、扶贫车间的14户。
对标“四个合格”要求,把农村非贫困党员帮助群众脱贫作为“十星级党组织”和“十星级党员”争创的关键内容,设置“扶贫星”作为每个支部和每名党员必须争创的“共性星”,促使各支部和党员把承诺事项记在心头、抓在手上。全县15个乡镇党员非贫困户累计承诺事项4.7万件,带动贫困户4500多户。
注重以扶贫成效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突出党组织和党员以知促行,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建立村党组织与外出务工人员定期联系机制,积极促进农村能人回归、资金回归、信息回归,引导资源资金支持家乡建设、参与乡村振兴。结合各地实际,大力推行“党支部 扶贫车间”模式,让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不断稳固群众脱贫增收的渠道。全县村干部、农村党员领办合作社、扶贫车间162个;
各级党组织共吸引民间资本3.2亿元,培植扶贫车间151个,5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深化创新人才开发,铸好脱贫攻坚“火车头”
立足山区深度贫困县实际,坚持内育外引,以育为主、以引为辅,努力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提升人才资源增量。
围绕盘活人才资源存量,大力推进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计划、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农村电商人才安家计划、乡村旅游人才培育计划、乡土实用人才开发计划为内容的创新人才开发工作,建立了1000余人的本土人才信息库,外训内训各类人才3000多人次,评选表彰336人次。把“一村多”学员作为农村创业人才、村级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采取走访服务、编发创业扶持政策汇编、培育创业典型、乡镇干部一对一结对联系、纳入村后备干部培养等方式,加强对“一村多”学员的跟踪服务和重点培养,先后引导21名“一村多”学员自主创业,遴选33名“一村多”学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其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人。
围绕搭建平台借外力,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以“校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企企合作”为平台,积极柔性引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急需紧缺的人才智力。先后聘请10余位知名专家担任县政府顾问,邀请“两院”院士、高层次专家团队20余人深入**调研考察,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市级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平台1个,人才超市1个。
围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出台涉及电子商务 精准扶贫、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精准扶贫规模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各类人才扎根基层一线、创新创业发展。**年,县委、县政府发放电商产业奖补资金500多万元,旅游产业奖补资金216万元,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奖补资金3000多万元。
近年来,先后引导和支持农村各类人才领办创办电商企业42家、网店达189家,旅游企业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419家,建成扶贫工厂22个、扶贫车间、扶贫作坊1491个,有力地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