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以“党建+社会救助”打造民生优享品牌(党建加社会救助)

  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自2020年被民政部列为“党建 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以来,全面落实村级党组织社会救助责任,积极探索通过抓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发展、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的办法和措施,促进基层党建和社会救助深度融合,打造“幸福一‘嘉’人”民生优享品牌。

  嘉兴市以推进“党建 社会救助”全国试点工作为主线,构建可实操、可复制、可推广的“大救助”工作模式,带领困难群众共享社会建设成果。2021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资金2.7亿元,同比增加9.2%;社会救助工作连续三年在全省考核排名第一。

 重塑“嘉”体系 

 党建统领吹响社会大救助“集结号” 

  重构“大救助”政策体系。出台《嘉兴市全面构建社会“大救助”体系的意见》,统筹整合10多个部门60项政策目录清单,以“项目化”方式构建助困、助产、助业政策“供应库”。加快救助水平提标扩面,建立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挂钩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2021年将低保标准从860元/人·月调整为920元/人·月,提标幅度6.98%;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17718元/人·年调整为18192元/人·年,提标幅度2.68%,并将家庭刚性支出较大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纳入救助范围。搭建“基本医保 大病保险 政府救助 慈善救助 公益众筹”五位一体的困难群众医疗综合救助保障体系,破解因病致贫问题。2021年,全市医疗救助实施门诊和住院救助45.34万人次,医疗救助基金支出5100万元,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56万人,其中重点救助对象2.13万人。

  织密“大救助”工作网络。以“党建 网格”为依托,在各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牵头下,组建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四级救助网络,织密基层兜底保障网。全市共建立镇级救助中心72个,村级救助窗口1132个,组级网格点4608个。加强专业救助服务力量配备,在全市72个镇(街道)配备专职社工129名。

  健全“大救助”长效机制。以全省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试点为契机,依托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机制,建立“1个支部 1名救助社工 1名网格员”结对探访一户困难家庭的“组团式”探访关爱制度。全市1.4万多个党支部结对1.4万多户困难家庭,根据结对家庭的困难程度和致困风险程度,实行“定期探访痕迹化—发现问题精准化—解决问题有效化—跟踪反馈常态化”全流程规范服务。

 搭建“嘉”平台 

 数字赋能实现社会大救助“一件事” 

  一张网数据汇。深化民生领域数字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大救助数据采集系统、智慧救助系统,从民政、住建、医保等27个部门汇集135项数据,编织一张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的“大数据网”。在全省率先建立“幸福嘉”应用场景,利用平台梳理社会救助现有政策清单,拆解出2项二级任务、11项三级任务、52项四级任务,建立4大政策指标体系。

  一站式精准认。设立多部门线上集中办公场景,设立线上自助申请场景,困难群众通过全覆盖建立的自助机,可在线上完成救助申请。“幸福嘉”自动分析研判,将困难对象及其需求自动推送到民政、医保、教育等相关部门,开展业务联办和协同精准救助,目前已有16个部门在同一平台开展协同救助。平台自2021年6月初上线以来,已认定困难对象3649人,智能预警推送给相关救助部门11.41万人。平台还自动为每户困难家庭生成一张汇总受助情况的“幸福清单”,实时显示其分别享受的部门救助时间、内容和金额,避免跨部门救助发生遗漏或重复。目前平台已系统集成幸福清单2.13万张,采集“七助”需求7333条,推动解决5162条。

  一平台主动推。探索实践从“申请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救助方式转变。将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重点群体列为排查端口,前置主动筛选。如医疗报销自付费用超5000元,系统将自动预警,提醒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核查。目前,凭借系统的预警机制,已提前关注潜在的因病致贫对象2000余人、因残致贫对象4000余人。通过将低保数据与城市无房数据、免费用水、用电、用网数据等进行分析碰撞,及时预警公租房实物配租对象、未享受免费用水、用电以及用网对象筛选等。截至目前,系统已主动寻找符合免费用电、用水等政策对象1280余人。

 打造“嘉”品牌 

 党群融合汇聚社会大救助“项目库” 

  打造暖心救助品牌项目。通过项目解决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连续四年升级实施“暖巢行动”,先后共投入3168.5万元,为3755户困难家庭改造家居硬件、添置必要家具、补助空调电费。实施适老化改造项目,2021年为2225户高龄、失能、残疾的困难老年人,改善居家生活照护条件,增强居家生活设施设备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开展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助力项目,2021年共对92户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的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心理疏导、转介链接等专业社工服务。

  打造造血共富品牌项目。通过项目解决困难群众的长远发展问题,实现主动自助。创新“虚拟岗”项目,为重病重残的低保家庭联系企业资源,为每户发放“虚拟岗”工资不少于每月500元。实施“飞地抱团”低收入农户帮扶项目,建立低收入家庭扶持增收帮扶基金,覆盖全市困难家庭6835户,年直接获益资金达到3823万元。在海宁实施“共富菜园”“共富车间”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工作报酬,惠及600多人次。

  打造心理关爱特色项目。聚焦困难群体的心理需求,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工服务机构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如今年开展的助力困境儿童“护苗行动”,重点围绕困境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开展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关系调适、关爱帮扶等服务。目前,全市“一镇一街道一社会工作站”都嵌入“健心”功能,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发展至47家。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8日 上午9:52
下一篇 2023年2月28日 上午1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