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是如何通过做好“尽职调查”管控风险的(金融机构尽职调查管理办法)

2022年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同一天连续发布印发《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闻,皆是重磅。

金融机构是如何通过做好“尽职调查”管控风险的(金融机构尽职调查管理办法)

《办法》作为央行2022年1号令,重要性不言而喻。

《办法》第三条规定:

“金融机构应当勤勉尽责,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识别并核实客户及其受益所有人身份,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业务关系或者交易,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

《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应当根据客户尽职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评估客户风险,划分风险等级,并根据客户风险状况确定业务存续期间对客户身份状况的定期审核频次和方式”。

风险等级的精确划分依赖的是对客户的绝对了解,由于尽职调查信息不全面,无法真正“了解你的客户”,会导致对多数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只有低风险和高风险两类。从过去的“知人知面”到未来的“知心”,真正了解一个客户是需要时间、人力等各种资源加倍投入。

要如何保证尽职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根据安徽中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多年的风险管理经验,主要需关注以下几点:

(一)知己知彼,详细了解。

对于申请人一定要详细了解客户的真实信息。对于客户的年龄、职业、社会背景、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都要进行详细调查和认真核实。保证客户所有信息的真实性。

要保证了解你的客户,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风险,保障贷款资金安全。

(二)保证客户资料真实性,防止客户掉包。

对于客户提供的相关资料一定要认真核实,并鉴别真伪。很多客户为了能够得到商业银行贷款,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得相应资质,企图蒙混过关。

信贷人员一定要细心调查、认真核实,保证业务的合规性,资料的真实性,用途的合法性。

(三)约谈客户,进行面签。

为了防止客户进行合伙作案,信贷人员可以将客户约到网点当面了解。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客户的真是企图。

这点对信审人员的能力门槛要求较高。

(四)重视贷前调查,踏实工作。

对虚假贷款资料采取零容忍,对信贷风险意识强要求,贷款调查的真实性是风险防控的前沿阵地。这就要求信审人员在贷前调查中需表现出尽职尽责的态度以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否则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隐患不言而喻。

随着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普及,贷款流程也越来越透明。造成部分人心存侥幸的骗贷行为越来越多。面对新常态,对信贷经理的素质要求更高一层。

(五)严格履行调查人的职责。

深入调查核实资料真实性,更要通过特别的调查方式进行突击核实,令存心不良的借款人防不胜防。

要细致关注申请人年龄、婚姻、职业、收入等资信信息是否合理匹配,对信息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核对、确实为信贷风险防控夯实基础。

(六)强化信贷经理职业道德和风险防范教育。

这不仅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负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职业前程负责。完成任务指标只是在数量上,而质量上要完成任务才是要务。

因此,仅考虑贷款表面的合规性,忽视甚至隐瞒事实绝不容许。务必做到尽责履职,将不良或潜在不良客户拒之门外。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完善的智能系统做依托,对风险管理团队的人员素质要求更甚,风险管控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对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进而选择有效的手段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有计划的化解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运营的经济保障是中源担保长久以来安全运营准则。

来源:安徽中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整理。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0日 上午9:16
下一篇 2022年7月20日 上午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