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党建引领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促学校发展)

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党建引领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促学校发展)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党总支把党建工作作为实现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赓续党的精神血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文化建设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作为昌平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校、首批昌平区党建品牌创建校、首批北京市党建示范点,学校建立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在党建引领下,几代城关人握紧“接力棒”,从学校发展大局出发,尊重并传承学校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同时不断创新并丰富传统内涵,使之与时俱进,形成新的特色,铸就了百年学校在昌平教育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辉煌成就。

在孙永山校长倡导的“三让一树”办学思想和柏继明校长“减负”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了“办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社会赞誉、同行认可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并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引领,走“以学生发展为本,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也正因为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办学特色明显,办学业绩一直处于昌平区前列,年年荣获教育质量“优秀学校”称号。

在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学校不断优化管理形式,融制度化管理、扁平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于一体,在宽松的氛围中培植教职工的职业自觉,实现管理的“无为而治”。

在实践中,学校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等活动为任务抓手,逐步完善制度文化。通过持续开展“最美教师”“最佳搭档”“师德榜样”“百名好少年”“劳动之星”“体育健将”等评优选先活动,为柏继明、任季、张玉霞邵红英等教师召开市、区级个人工作现场会,树立身边榜样,让师生有的可学、有的能学,达成思想共识。

在不断优化、梳理、提炼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创建了“卓越城小321工程”党建品牌,为学校整体工作保驾护航。其中,“3”代表以三个工作室,即以王丽娜创新工作室、邵红英班主任工作室和卢海燕名师工作坊,以此为平台,助力教师优质发展;“2”代表立足两个论坛,即名师讲坛和德育论坛,通过两个论坛统一思想,凝聚教育力量;“1”代表以微党课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学校还推行“232”教师专业培养工程,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2”即政策文件和专业书籍的两类学习;“3”即一个小课题、一节展示课、一份教学设计的三个维度教学研究任务;“2”即写得一手好字和一篇好论文的两个目标。通过这些学校形成了“一帮一”结对子、“师带徒”和“青年共同体”三类教师精准培养方式。通过“城关四课”等系列教研活动,学校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了一批名优骨干教师,使“双培养”真正落地开花。

城关小学一直走在教改前列,尤其是“双减”工作开展后,学校持续十多年的“减负”做法得到各级肯定,学校先后在市区级大会上进行发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教师参观、考察,学校干部教师还应邀到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讲学,传播城关小学经验,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  

□文/陶德亮(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

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党建引领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促学校发展)

■实践探索

传承创新减负增质 助推师生双提升

检验“双减”成效的关键在校内。近年来,昌平区城关小学传承创新“减负增质”研究,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坚持五育并举,确保学生在校学足学好,引导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自2006年起,城关小学就持续开展“减负增质”的研究,形成了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减负、为家长减负三条独具特色的减负举措。为教师减负:“三减一加”。“三减”,即情感上人文管理不较真儿,营造和谐的氛围;工作上“模糊”管理重实效,“六改”策略减压力;身心上推行“六大”活动悦身心,丰富教师的生活。“一加”,即增加成长平台,以减负为契机搭建每位教师成长的平台,以名师为资源搭建骨干教师成长的平台,以专家为依托搭建“冒尖”教师成长的平台,让每位教师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学生减负:“三加一减”。“三加”,即增加制度保障,建立“八不许”制度、“六坚持”制度、记作业制度、“五签六不签”签字制度;增加多彩活动,设置六大类25个兴趣班及“星光艺术团”“益智精英团”和体育训练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丰富评价形式,建立“星级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多把尺子量学生,让生生都精彩。“一减”,即采取学科教学整合,提高课堂实效的教学策略,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为家长减负:“三减一加”。“三减”,即理念引领减轻思想负担;活动促进减轻家教负担;减负专供减轻经济负担。“一加”,即增加家庭教育指导,丰富科学育儿策略。

在落实“减负增质”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学校历经了三个阶段:首先,聚焦主要学科,构建减负课堂,让学生轻松学;接着,聚焦艺体学科,发展兴趣特长,让学生“富”起来;最后,游戏进课堂,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乐”起来。扎实有效的减负举措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我校先后召开了十余场市区、国家级现场会,展示了创新实践的成果。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校引领各学科教师聚焦学科关键问题,以市区级科研课题为抓手,在教学实践研究中不断创新,逐步突破教学瓶颈,在集体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结合新版课标落地,各学科教师聚焦“单元整体教学”思路,联合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先后根据不同需求选择适配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研、教学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学实效。例如借助“智慧教研网”开展线上线下双线教研活动,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问题,有效提升了教研活动实效;语文学科借助作文智判和电子阅读平台,有效解决了习作评改效率低和课外阅读监督难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工作,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在“双新”背景下,我校坚持“减负增质”的教学实践目标,以新理念引领教学,用科技赋能课堂,让减负进行到底。 

□文/阚方方(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

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党建引领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促学校发展)

家校社协同 构建育人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才能创造孩子美好的未来。昌平区城关小学自2007年学校开展“减负增质”研究以来,一直努力协调家庭、学校、社区关系,整合优势资源,拓宽教育平台,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协同育人实践研究,逐渐形成“1535多层次联动、多维度探索、多元化参与”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依托1项课题研究,更新育人理念。学校高度重视协同育人研究,先后开展“班级家长教师协会促进班级管理”和“劳动视域下家校社共育研究”。

组建5支服务团队,完善育人架构。学校遴选优秀班主任加入“邵红英班主任工作室”,组建班主任家教研究团队;汇聚学科教师组建家庭教育服务团队;集结优势家长资源成立学校家委会团队;汇集家庭教育专家、骨干教师、优秀家长成立家教指导团队;结合课题研究邀请专家成立以劳育德学生思政教育团队,为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重3个成长维度,提升育人能力。学校通过加强团队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推进课题研究,提升实践能力;完善考核评价,激发工作活力。

完善五条育人路径,激活协同育人效能。一是家长参与服务管理,实现育人和谐互动。根据学生成长需求,学校设置了服务和监督两大类、12项体验项目,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事务,亲身感受孩子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了解学校育人理念。二是发挥家长教育职能,提高育人合作能力。学校持续为教师、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家长协同学校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三是整合家长优势资源,创新家校共育模式。学校开展家长大讲堂、社区专家大讲堂活动,全方位整合家长中的优质资源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多样化,育人效果显著。四是搭建校社平台,构建整体育人格局。学校充分发挥检察官、医生、劳模工匠、法律工作者等社会资源优势,组织“检察云课堂、学生进检察院”等活动,发挥社会育人功能。五是建构家长教育课程,拓宽家庭教育载体。学校打造“1﹢3﹢N”学校家庭教育课程:“1”是指一学期4次8课时的基础性家长课程;“3”是指体验课程、“微”课程、千家课程三个校本家长课程;“N”是指各年级自主开展的若干个家长课程集群。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拓宽了育人渠道,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学生素养、家长素养明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与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学校现有家庭教育骨干教师12人,优秀家教教师志愿者61人,优秀家长义工114名;50余名教师、家长在市区级家校社协同育人征文大赛中获奖;学校多次在市级会议上交流家校社协同育人经验。

在“卓越城小321工程”党建品牌的引领下,城关小学以“减负增质”为路径,探索特色办学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一代代城小人还将继续传承与创新,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努力。□文/刘永利 崔旭汗(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

来源:现代教育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7月5日 下午1:57
下一篇 2024年7月5日 下午2: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