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中心积极开展指导水稻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6月中旬以来,桂林遭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局部雨量强,江河洪水大,对水稻生产致灾风险高。为保障水稻农业生产安全,6月21-24日,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粮油所水稻课题成员赴漓江流域的兴安、灵川、雁山、阳朔及平乐等受灾县区开展指导水稻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受强降雨影响,桂林早稻易发生“雨洗稻花”危害,处于分蘖期的中稻有淹涝危害,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1、及时排水补肥。抓紧疏通灌排渠系,缩短淹水时间,保持根系活力,减轻渍涝影响。当前,早稻处于灌浆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刻,排水露田以便促进根系活力和延长叶片功能期,喷施碧护、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生长调节剂。若抽穗期叶色偏淡,应另外补施复合肥和钾肥肥,促进籽粒灌浆和结实;中稻大部分正处于分蘖盛期,要根据天气及早排水,退水时捞去漂浮物,同时在退水刚露出叶尖时,可以根据退水方向泼水洗苗扶正,恢复叶片功能,提高抗逆能力,可酌情追施尿素、钾肥和碧护、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生长调节剂。
 
        2、防治病虫害。高温高湿加剧病虫害发生,抓住无雨时段及时施药,并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以提高防治效果。重点监控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及时预防,结合病虫防治添加碧护、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生长调节剂,以提高水稻抗逆能力。水淹田除以上病虫的防治外,还要特别注意水稻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3、及时补种改种。对受灾严重的稻田,可及时改种晚稻或改种生育期短的甜糯玉米、蔬菜等其他作物。
 
农科中心积极开展指导水稻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农科中心积极开展指导水稻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农科中心积极开展指导水稻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农科中心  蒋云伟供稿/供图 范大泳审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5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