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是生意,课题负责人不是学术包工头(科研课题负责人几个-)

科研不是生意,课题负责人不是学术包工头(科研课题负责人几个-)

资料图

“看你们老板多好,我们老板太抠门了。”“哎,给我们发的是多点,但活干得也多啊。”这可不是来自两家企业员工的抱怨,而是出自给老师做课题的学生。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存在于一些高校或科研机构。

老师不叫老师而叫老板,称谓之变反映出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向了干活拿钱的雇佣关系,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也让位于利益至上的市场逻辑。

不难想象,当科研领域充斥着浓浓的商业气息,科研项目将会沦落到何种田地,国家加大科研投入的意义也将随之消解。或是迫于“科研项目”导向的压力,一些学者将主要精力放在跑课题上,而把做课题的主要任务交由学生完成,或者把项目给其他有需要的学者,从中赚取差价,好端端的课题负责人变成了“学术包工头”。

明明是歪风邪气,在一些老师口中却冠冕堂皇,说这是在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其科研水平。学生明知不对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因为如果不好好表现,到时候发论文或毕业就有可能被穿小鞋。一旦把科研项目视为可以分包的工程项目,“效率”就会提升,于是有人一年能出好几本甚至十几本书,可怜那些负责各个章节的学生最后也不过是挂个名,或者在前言后序里被老师感谢一句。

科研不是生意,课题负责人不是学术包工头(科研课题负责人几个-)

资料图

最令人气愤的,是如此科研做出的成果大家心知肚明,可一样能顺利通过项目评审。近日,有研究者在网络上举报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广西石刻总集辑校》存在众多错漏之处,课题负责人回应称,课题组所依据的先前出版的书籍就是这样,如果没有访到石刻,根据以前的文献录入是《辑校》的凡例规定,这种做法“为各级评审专家认可,非课题组辨识的错”。一位专家看到这则“神回应”说,“真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能够在学术界风生水起、功成名就,简直是恐怖。”好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课题及相关项目做出撤销和终止的决定,并收回已拨经费或剩余资金。

是课题负责人就要负起该负的责任,不要出了事就往“课题组”身上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科研项目承担者要树立“红线”意识,严格履行科研合同义务,严禁违规将科研任务转包、分包他人,严禁随意降低目标任务和约定要求,严禁以项目实施周期外或不相关成果充抵交差。

科研不是生意,项目负责人不是学术包工头,连这点起码的科学精神和研究作风都没有的话,哪来合格的科研成果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1日 上午8:49
下一篇 2024年4月21日 上午9: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