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大众眼中的物理科学一向是抽象,甚至于枯燥的。但在油管上爆火的Erukhimova教授,用生动、充满创造性的课堂实验,展现出物理的魔力——原来,一切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刷题,而是“好玩”;而好奇心与自信,才是漫漫学习征途中的永动机。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Jennifer 编丨袁梓曦
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有一种答案是,“不要太像老师,也不要太像上课”。
来自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物理系教授,塔蒂亚娜·埃鲁希莫娃(Tatiana Erukhimova),就是因为太不像老师,一度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她的课堂视频在油管上超过5亿次观看。
每次上课,她都好像抱着“炸场”的决心而来,自制模型,有永远展示不完的稀奇古怪的实验。每当她喊出那句有感染力的“Are you ready?”,随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和满堂尖叫。
无数网友留言羡慕到哭,“为什么我没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如果上过这样的物理课,我也不至于恐惧物理”……于是,很多网友成了“大龄学生”,乐此不疲地刷着Erukhimova的课堂视频,弥补学生时代的遗憾。
感到快乐、好玩
是一切学习的开始
Erukhimova的课,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看到她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表现、超酷的实验,屏幕前的你,很难不感到兴奋。
她会将液氮,倒进沸水中,腾起巨大的白色“蘑菇云”,瞬间淹没孩子兴奋的面庞;
她会用鼓风机吹桶装卫生纸,轻而易举就让纸巾在教室上空漫天飞舞;
她还会手持转动的轮胎,表演轮胎不会掉下来的神奇一幕…….
在大学物理教授的身份之外,Erukhimova也扮演者着向公众和中小学生推广科学教育的角色。给小学生上课的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和不可思议。
真空泵里的棉花糖、磁场中的芭比娃娃,改造后的玩偶气球,都可能她的课堂道具。她希望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物理虽然是一门较为基础和抽象的学科,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直观感受到这门学科的魅力。
Erukhimova坚信,兴趣大于一切。感到快乐、好玩,才是学习的开始。
其实,作为一位物理学教授,她的教学风格,并非天然如此,而是经历了反思和转变。
Erukhimova的父母都是物理学家。1999年,她从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德州农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并教授大气热力学课程。
很快,她就发现,在大学课堂上,想要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容易。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他们进入大学里的第一堂课。他们可能希望看到的是爱因斯坦这样的人做物理老师,然而他们看到了我……”Erukhimova自嘲道,刚开始的授课并不顺利,课堂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她将失败当做教训,并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以后上课一定要带着“惊喜”而来,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这总比死气沉沉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至于自己看起来是否像一位老师,她并不在乎。
渐渐的,她充满活力的课堂风格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备受学生追捧,导致学校官网的物理频道订阅人数,居然大大超过体育频道;她的很多课堂视频,被数百万网友观看,其中用自行车轮解释陀螺仪的视频,观看人次超过8300万。
尽管突然在网络上爆火,但是Erukhimova却没有自己的社交媒体。她希望,这突如其来的流量,不要变成对自己的关注,而是能变成一种催化器,吸引更多学生愿意动手参与实验,打破与物理之间的隔阂。
“人们无法从短视频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可以激发他们产生兴趣。”
其实,早在网络走红之前,Erukhimova就是很多学生眼里的“偶像”和“指路人”,很多学生都认为,她的课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不同。
曾有一名后来成为海军的学生,带着一枚海军奖章走进她的办公室。他告诉Erukhimova,在遇到她之前,自己觉得科学学习就是在背公式。因为她的课堂,他才真正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
自2007年,Erukhimova在授课之余,也开始负责德州农工大学一年一度的物理与工程节,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万人来到校园。节日期间,数百名教师和工作人员、志愿者会向公众展示200多个有趣的示范实验。她准备这一切都像在准备一场科学庆典。
Erukhimova平均每年还在德州农工大学完成50场公开课。2012年,她创立DEEP(发现、探索和享受物理与工程),该项目鼓励学生研究、设计和制作科学演示实验,并有机会公开展示。
因为杰出的教学和科普工作,她被授予国家科学推广奖,表彰她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推动大家对物理和科学的热情。
“出圈”的背后
是对好奇心的呼唤
这些年,借助短视频和社交媒体,陆续有不少因为教学方式和方法“出圈”的网红老师。
外滩君曾分享过的“不刷题的吴姥姥”就是其中之一。“吴姥姥”其实是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因为用各种生活用品作为道具,让艰涩的物理知识生动起来,在全网爆红。
比如,台风来了,她用棉花糖和意大利面搭起一座“高塔”,演示起阻尼器保护“高塔”的工作原理;
举着一把扫帚讲解宇宙射线,从扫帚柄比划到扫帚须:宇宙射线的轨迹就像扫帚一样,从能量集中到逐渐减弱、分散;
网友做了一个飞行装置问吴姥姥,怎么运动轨迹和理论不一样?她就顺手拖来一个平板车,介绍偏心力……
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享受科学思维的快乐,是吴姥姥一贯倡导的理念。
此前,她在高校教授《大学物理》这门课,明显感受到学生对这门课的畏难情绪,即使是那些擅长做题的学生,也感受不到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热爱,更缺乏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更可怕的是,就连很多老师也缺乏好奇心。毕竟,老师们可能也是“刷题刷过来的”,哪还有滋养好奇的机会?
不过,物理等科学的大门虽然最终通向艰深,它的开启,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来自寓教于乐式的教育。
退休后保持着强烈好奇心的吴姥姥,在童年时代,就有幸接受到这样一种生活化的科学教育。
她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工作虽忙,却在来之不易的陪伴时间里,尽可能陪着孩子一起观察和思考生活。比如,煮饺子时,为什么饺子会浮起来?湿手绢贴在玻璃上,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洗袜子的时候,是攒一堆洗还是一只一只洗更干净?
没有试题的训练和原理定律的讲解,这些有趣的生活现象,就好像一个开启热爱和好奇的闸门,让吴姥姥在科学面前可以永葆童心。
正如《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说:
”
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教育也是如此。比起教孩子学什么、怎么学,不如燃起他们内心的好奇和渴望,这会成为支撑未来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永动机。
可是在现实环境中,能够激发好奇心的教育,依然匮乏,因为教育的过程已被大大简化。就像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我在化学课上只摸过一次试管”“我们的物理课永远是讲课和做题”……
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实验,不如直接喂给学生公式、定理,剩下的时间再去多刷几遍题,岂不是记得更牢?
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看到,那些枯燥的原理和公式,在生活中其实有如此绚丽多彩的表达;他们也很少被鼓励在课堂上、在家里亲手操作一些实验,验证自己天马行空的猜想。或许这也是Erukhimova教授、吴姥姥等网红老师的“另类课堂”备受追捧的原因。
刷题和做题,或许能让孩子在当下的试卷中获得高分,却不可能擦亮他眼中的光,打开未来通由这门学科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
打破恐惧和不自信
才能走得更远
在学习的征途上,除了好奇心这一发动引擎,自信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特别在数理化等学科面前,相比男性,女性学习者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不自信。
Erukhimova教授实验视频的出圈,也让很多女性学习者备受鼓舞,她们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在这一领域走向去,或者像她一样,成为一名如此有热情和活力的教育者。
其实,性别差异导致在理工科领域的学习自信问题,一直都在存在。
早在2015年,就有实验研究发现,女生学习者的学业表现,往往受制于她们的自我认可程度。
曾有一篇名为《学业成绩与单性别学校教育:来自瑞士的一个自然实验的证据》的论文中有这样一个实验:
德国的研究者在瑞士的一个中学挑选了808名学生,让他们在一个特定班级的环境中学习四年的必修课程。
这些学生被分成8组,每组有4到5个班级,每班大约18到25名学生;前6组各有一个全女生班,第7组有三个全女生班,最后一组都是男女混合班。
经过四年的跟踪记录,发现每个组别中,全女生班级里,女生的数学成绩更为稳定,而男女混合班级里,女生数学成绩更容易被男生拉开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实验将数学相关的心理因素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女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她们的数学成绩。而全女生班级下,女生对自我认可的程度更高,对自己数学能力的信心也更强。
Erukhimova教授也曾身体力行,试图通过实证数据表明,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2021年,她参与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基于收集了1万名学生的数据,分析了所有学生10年来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期末成绩、期末成绩。
数据表明,男性学生在物理课程上的表现,并不会优于女性学生。甚至在Erukhimova的课堂上,女生的表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男生更好。
尽管来自非营利组织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的数据显示,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的美国毕业生中,女性只占四分之一,但是Erukhimova希望告诉学生,女性在物理等学科上的表现不如男性,完全是一种刻板印象。
数据来源于美国物理学会(2020年)
图源CBS MORNINGS
在今天的学习语境下,我们依然会听到很多关于“男孩子更擅长理工科”“女孩子更适合学文科”等性别偏见,它们无疑给学习者带来了无形的阻碍,导致女孩在科学学习面前自信不足,同样也在窄化男孩的专业选择。
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依然要面临这样一种潜在的挑战,那就是改变深藏在学习者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和不自信。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动力?
Erukhimova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发现,教授别人的过程,比如在实验拓展项目中担任助教,往往能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尤其对女性学习者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
正所谓,教是最好的学。而教的过程,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输出,只要能启发和帮助到别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都会让孩子在这过程中产生正向反馈。
这也是为什么,高明的老师,反而会在课堂上扮演“学生”角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在互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更高效、更有成就感的学习。
或许一直以来,我们会有一种惯性意识认为,要让孩子见识到“别人家孩子”有多优秀,看到比他们厉害的人,才能激励他们奋勇向前。
现实却可能是,更多孩子感受到的是挫败。
一土教育创始人李一诺就表示,孩子的学习动力,其实并不来自于被碾压。“很少有人说,我被碾压了,所以我就奋发图强了。学习任何东西的前提,是一个人有自信,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学好一件事情。”
她希望这一觉察,不仅给教育者,也能家长带来不一样的启示。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要试图用牛娃、学霸的成功,来激励、鞭笞孩子,这样极有可能带来反作用。
结语
从Erukhimova教授,到不刷题的吴姥姥,一批网红老师的走红,正是在提醒我们,真正有吸引力的教育,可能并没有多么高深。它需要做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有吸引力。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人文学科的学习过程,其实都有增加吸引力的方式,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耐心从刷题中匀出一些时间,教育者自身有没有活力和热情……
就像Erukhimova教授所强调,感到快乐、好玩,才是一切学习的开始。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学习场景脱离了日常生活和人自身的体验,学习就是枯燥的,还能指望他们有什么兴趣呢?
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一开始就感受到苦和累,而是让他在品尝到“学习的甜”之后,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甘之如饴。
参考资料:
https://www.khou.com/article/news/education/texas-am-physics-performance/285-1634808e-3e40-4216-b360-5cd1ab7556e7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06182
https://www.txamfoundation.com/maroon/spring-2023/physics-for-all.aspx
https://www.cbsnews.com/news/physics-professor-dr-tatiana-erukhimova-career-science/
https://www.npr.org/2024/02/05/1228878552/dr-tatiana-physics-professor-tiktok-profile-youtub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