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科技强国——《像院士一样思考》一书写作与阅读分享

创新思维与科技强国——《像院士一样思考》一书写作与阅读分享

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陈竞 卢炳广 摄

创新思维与科技强国——《像院士一样思考》一书写作与阅读分享

本书作者发言 卢炳广 摄

2023年11月25日,是个星期六。下午三点半至五点半,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十三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中的 “‘京华好书’中的家国影像”主题分享活动,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活动邀请了三位嘉宾,除我之外,另两位是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部主任欧阳红、中国新闻社资深图片编辑李健。主持人北京广播电视台陈竞。按照活动安排,嘉宾每人有30分钟以内的发言,还有互动环节。北京电视台融媒体矩阵、北京日报京直播、央视网央央阅读、北京阅读季融媒体矩阵等平台,全程直播。并通过人民网、央视网、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央级、北京市属媒体进行广泛的图文报道。我作了如下发言:

各位朋友,大家好!

很高兴受邀参加这次活动。感谢主办方、各家媒体和到场的读者朋友,感谢主持人陈竞。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我的新书——今年7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像院士一样思考——100位院士思维故事100例》。这本书,人民日报出版社是作为精品图书来打造的,责编陈佳女士出了些新颖的点子,比如加了“院士小传”,手绘了院士头像,双色印刷,院士名字、精彩语句用红色字体标出,封面和版式设计也一改再改,用纸考究,包装加了腰封等等。一书在手,感觉很好。本书今年7月份出版,随即《作家文摘》作了半个月连载,8月份上了《作家文摘》“好书榜”。9月下旬入选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优秀图书推荐书目(这项活动由韬奋基金会全民阅读促进会、北京市科协主办),后面又入选北京阅读季“京华好书”第5期书单(共入选11本图书)。

大家可能已看了新闻,2023年新增选两院院士名单已于前天(11月22日)公布,新增中科院院士59位,工程院院士74位,总共133位。现有中科院院士873人,工程院院士978人,总共1851人。这是中国的国宝,是科技强国的栋梁。此前,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院士再次成为热点。在这个时候、这个大背景下讲院士思维,显得格外有意义。

下面,我简略谈一谈写作该书的初衷、内容和感想。谈四个问题:

一、为啥写?二、写什么?三、给谁写?四、怎么写?

一、为啥写?

简单说,就是想为建设科技强国,培养创新性人才,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尽一个作家的一分心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但是,还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仅说两个指标:一是不少核心技术有待突破。比如飞机发动机、芯片、材料等,西方卡我们脖子,卡的就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二是获诺贝尔奖的排名令人尴尬。世界获诺贝尔奖(6项:化学、物理、生理或医学、经济、文学、和平)国家排名为:美国(384)、英国(132)、德国(111)、法国(70)、瑞典(31)、日本(28)、瑞士(26)、俄罗斯(26)、加拿大(26)、荷兰(21)、奥地利(21)、意大利(20)、波兰(14)、挪威(13)、丹麦(13)、匈牙利(13)、以色列(12)、澳大利亚(12)、比利时(11)、南非(10)、印度(10)、爱尔兰(7)、西班牙(7)。而我们中国只有一个屠呦呦,还有一个莫言是文学。面对现实,我们能不汗颜,甚至惶恐吗!

为什么如此这般?因为人才不行。为什么人才不行?因为思维不行。为什么思维不行?因为缺乏创新思维、科学思维的教育、训练和激励、支持。

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问题。

二、写什么?

写什么?写院士。写院士的成就,写院士的丰功伟绩吗?不是。写院士的思维,因为思维才是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关键性因素。讲好中国故事,我选的角度是讲好院士故事。院士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是中国故事的从属。我采访、接触、研究院士,看院士的传记、文章,深感他们的奇思妙想,真是精彩!我先讲一个小故事:

我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1931-2023),他是研究坦克的。他告诉我,人的手划破了,不用打针吃药,过几天就好了;树上划道口子,用不着包扎,过一年就长好了,最多有道疤痕,这叫“自愈合”。他就想,肉体、植物能够“自愈合”,那么金属能不能“自愈合”呢?于是他开始研究、开发电刷镀设备、镀液和工艺,发明了一种涂料(双相自强化合金),结果涂到坦克扭力轴上,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某型坦克一个零部件(离合器星型框架),新出厂跑4000公里就坏,经过他发明的等离子喷涂技术修理后,还可以跑12000多公里。我跟他开玩笑:徐院士,了不起,您善于做表面文章!他哈哈大笑。

所以,院士思维值得深入广泛学习和大力研究推广。正如航天英雄杨利伟(2003年首次执行“神舟五号”太空任务)为本书写的序中所说:“两院院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除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之外,院士的称号还象征着科学家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正的学术风气,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以及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他们是国家的财富,是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杨利伟还说: “跟院士学思维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捷径。在成才的道路上,要注重思考的力量,强化思维训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中国两院院士的思维,是当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是承先启后、继承发展、摄取创新的思维典范。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思想和理念,又与时俱进,结合科技发展,有许多新的开拓和创意,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本精辟而富有洞察力的书,不是仅仅局限于传播院士卓越成果以及宣扬院士精神品质,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有趣而适时的科学家事例,并着眼于院士得以建功立业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思维技巧、思维规律,从简要的事例中提炼出复杂的‘院士思维’,总结出已经取得成功的院士智慧,泽被后学、嘉惠新人,让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进取,突破更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强大我们的祖国,造福全人类。”

杨利伟已经说得很到家了,我再说就是多余的了。

创新思维与科技强国——《像院士一样思考》一书写作与阅读分享

北京图书大厦阅读会现场 卢炳广 摄

、给谁写?

也就是读者对象,写给谁看?我在本书“后记”中说了这个意思:为青少年,为热爱科学的人们,为在职的科技工作者,为在校的“理工医农”类学子,打造一本为他们所喜欢的“口袋书”“枕边书”。

有人可能会说,你的读者群太庞杂了,有写给几乎所有人看的书吗?我说,怎么没有?传统文化中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还有《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增广贤文》(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等等,你说写给谁的?小学生能读,中学生能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难道就不能读、不值得读吗?

所以,我的《像院士一样思考——100位院士思维故事100例》,就是本着这个去的。首先是青少年、大中专学生、科研科技工作者,其次是社会群体、一般读者。只要你想开发大脑,启迪思维,做人做事灵活起来、高效起来,就能读,就该读,就会读得进去。

四、怎么写?

这个问题包括内容和表达两部分。

内容——

由序言(杨利伟)和五辑(部分)组成,每辑前面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几百字的引题,后面是分门别类的生动有趣、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思维故事。全书涉及104位两院院士,107个思维故事。

其中:

第一辑 目标·方向。目标与方向,是科研成功、院士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问题。包含30个故事。

第二辑 用心·动脑。院士的才干从何而来?他们自己的回答是:处处留心,勤于用脑,善于思考。包含21个故事。

第三辑 质疑·批判。要想有所进取,有所作为,就必须大胆质疑,勇于批判。包含15个故事。

第四辑 突破·创新。创新是科学的灵魂,创新是科研的生命,创新是科学家的使命。包含19个故事。

第五辑 勤奋·坚韧。勤奋和坚韧,戒除浮躁,对院士而言,庶几可以称之为最重要的品格。包含22个故事。

这些故事,标题也生动活泼吸引人,适合青少年、在校学子、科技科研工作者阅读。比如:《摔名片的深处》《“让专业适合自己”》《“天赋猪权”》《喝茶时的灵感》《用“简单”对付“复杂”》《“成功是失败之母”》《与“偶然”交朋友》《被权威否定之后》《“不踩别人的脚印”》《离诺奖一步之遥的思考》《“跳起来摘果子”》《惊人数字定终身》等等。每篇千把字,十来分钟即可读完。所以叫“枕边书”“口袋书”。

以上介绍的是书中内容。

至于表达方式,我采用的文体是笔记小品,或者说是随笔札记,属于另类科普作品。我是受《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著)《容斋随笔》(宋代洪迈著)影响,或者说学《世说新语》《容斋随笔》。《世说新语》是分门别类的: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类。《容斋随笔》也是分类的,分为政通鉴、人物品评、经史掌故、史论考辨、轶事逸闻等20类。我们知道,毛泽东主席生前最爱看《容斋随笔》,他外出交代随行必带。两部书的故事分门别类,短小凝练,富含哲理,充满情趣,读来津津有味。

《像院士一样思考——100位院士思维故事100例》一书也是,比如写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的《“天赋猪权”》一篇:杨叔子在干校劳动改造时,知识分子被称作“臭老九”,是教育批判的对象。一天,工宣队给他派打猪草的活,想看“臭老九”的笑话,出“臭老九”的洋相,好为批“臭老九”积累材料。结果,从没有养过猪、不认识猪草,也没有看过这方面书的杨叔子,不到半天,就圆满完成了任务,打回来一大捆猪草。工宣队很奇怪,开始不相信,问是你打的吗?你怎么完成任务的?他说了办法:我把一头猪赶到山上去,猪吃什么,我就打什么。工宣队哑口无言。你看他何等聪明!为此他总结说:“一个知识问题可以转变成一个思维问题……人与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的差异。”

书中107个故事,个个如此。大家如有兴趣,可以翻开看看。

最后,我希望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大中专学子,科技科研工作者,能够喜欢这本书。如果能从中受益,让脑子活起来,思维灵动起来,考虑问题视野开阔起来,进而学业有进步,工作有成效,攻关有本事,科研有突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甚至成为院士(我国14亿人口,院士不到2000人,准确说1851人,我算了一下,院士占比差不多是50万分之一),那正是祖国和人民所期待的,也正是作者所孜孜以求的。我就说这些,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创新思维与科技强国——《像院士一样思考》一书写作与阅读分享

读者向作者献花 卢炳广 摄

创新思维与科技强国——《像院士一样思考》一书写作与阅读分享

阅读会互动环节

创新思维与科技强国——《像院士一样思考》一书写作与阅读分享

阅读会互动环节 卢炳广 摄

(2023.11.2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上午11:38
下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上午11: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