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羌族医药的起源
炎帝神农氏,羌人视为宗神。炎帝教化民众种五谷,民之有食,又遍尝百草,始有治病之药,故有“医药出于黄炎”之说。炎帝躬行,阅察山川水土之宜,考五金八石之性,尝水陆草木之味,以定其有毒无毒,并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与用途。
羌人的释比继承了神农文化,成了兼职的尔玛优氏布姆(羌医)。历代诸“本草”类典籍与羌族医药密不可分,华夏各部落将其总结出的医药疗伤经验,不断丰富,进而汇集成药材巨著《神农本草经》。据西汉马王堆古墓发掘出土的文物证实,《神农本草经》以前就有了相当丰富的草药知识积累,佐证了羌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学的基础之一。华夏文明所产生的诸多医药论著问世较多,与早期部落、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汉末的华佗之徒,著有《吴普本草》、《李当之本草》和《子仪本草经》;到唐代由长孙无忌、李勣主持,苏敬等著《新修本草》也称《唐本草》,总结了一千多年来的药物知识,图文并茂;至南北朝的陶弘景,见上述著作总觉载药不全,另搜集整理药学,详细叙述产地、采收季节、加工炮制方法,著有《药总诀》、《效验方》;到北宋后期的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蜀本草》诸多药典,各有所长;至明朝时李时珍集上自坟典,下至经、史、声韵、农圃、医卜、星象、渔、樵、猎、铃医、传奇凡三十年,三易其稿,最终著成涵盖各民族人民积累之医药知识的《本草纲目》,使用时如同《辞源》里查字词一般方便;清代张璐著《本草逢源》,仪洛著《本草从新》,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黄官乡著《本草求真》是继《本草纲目》后的药物总结,吴其濬倾其毕生精力,实地考察涉足19省,于1848年著成《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绘图精确,药物疗效可靠。
故“神农尝百草”为历代“本草”类典籍以至现代的国家药典和后世更多的中药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在古羌部落鼎盛时期,各部落为了防止近亲繁衍,一个部落以一种动物为标志挂在居住的显眼处,这在后来就演变成各民族崇拜的图腾了。部落内部不能联姻,只能通过各部落的释比在串医时充当红娘,在其他部落中寻找男女婚姻搭配。随着历史的变迁、部落的不断迁移,古羌族部属散落居住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据考,有白马羌、牦牛羌、党项羌、黑虎羌、青衣羌……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古羌族各部落却共同崇拜火或白石,各部落喜庆团聚时,都以篝火或不同形式的火把为聚点。在羌部落中释比是相通的,他们在文化、医药、祈祷、占卦、礼仪及丧葬等诸多方面相互传授补遗。在羌区释比世代口耳相传“尔玛思柏”(即羌药),他们穿行跨越万里,不论严寒酷暑、花开花败为人们送医送药治病,并且运用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羌医药知识,兼集各部落羌医经验、智慧,博众家所长,形成了独特的羌族医药文化。
据考古掘的文物资料推断,人类最初的疾病主要有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难产及新生儿夭折、食物中毒、肠胃病、皮肤病,动物咬伤、击伤、刺伤及骨折等伤或病。在与这些伤病头争的过程中,创造了最初的医疗方法,而药物治疗又是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不仅是羌族医药文化的起源,更是祖国医药文化的重要基础。而部落的征战、融合和民族的发展,更促进了羌医药的丰富与成熟,当然很大一部分已经转化成中医药的内容了。如《诗经·卫风·芄兰》说的“芄兰之支”的“芄”在《尔雅·释草》里为“莞”,同一草药称谓不同;《诗经·魏风·汾沮洳》说的“言采其蕒”中的“蕒”即为水舄、牛唇,即今之泽泻。古时同一种草药各地称谓不同,又例今之草药白芷,梦国名虈、刘国名茝、晋国名蓠等。没有统一的称呼更没有统一理论纳入体系,加上羌族在历史上征战不断、迁徙不息,所以很多羌医药特色内容已经失传。
二 羌族医药传承的几种常见用途
(一)预防用途
常用的有解土法、醋坛法、毛边锅会法等,这些都带有羌族释比祭祀的神秘色彩,使用的植物全都是羌药。如醋坛法,家有瘟病患者,就请释比来搭一醋坛,驱瘟辟邪。其方法是:用直径5~10厘米不等的白石(含矿物质的方解石)烧于炭火中,备一能容人的大坛,里面放入坐凳,用柴胡、金银花、蒲公英、青蒿、桑枝、薄荷等熬汤,备陈醋1500毫升同药汤盛入大坛内,患者的家人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洗坛换汤。尔后用柏树香枝、川木香、白香全草等用未燃尽的炭灰盛入瓦钵中瓮烟,全家人呼吸其中,同时释比口中念法,敲响羊皮法鼓做起法事。之后,蒸用过的药汤并不废弃,掺入生石灰待傍晚由释比念念有地用柏树枝洒于房屋四周和室外过道上。继后瓦钵中瓮烟七日不断,并置于大门口,进出者必熏尔后行。如此使用植物不难看出,这是羌医使用羌药冶疗和预防瘟疫的最早方法。
毛边锅会法:瘟疫初期,在一宽敞的大坝上,用篝火烧大锅熬煎羌药,由释比分予众人饮用,然后围着篝火跳起锅庄,大汗淋漓后散场休息。羌人在生、寿、喜、葬等所有聚会场所,都要预先燃烧香柏枝掺入羌药焚敬,这是薰烟净场预防疾病传播的很好方法。
羌族百姓中有更多预防与冶疗疾病的“土方法”,这些方法有些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如姑娘身上带的香囊,装的全是原生态的当地药材,也有预防疾病的作用。而类似的方法需要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发掘、保护与传承。
(二)冶疗用途
在外用中以药灸穴位、针刺穴位、“灰碗”熨穴位的用途类似于中医。如冷气腹痛,用燃烧未尽木炭灰盛满小碗(凸出碗口)中,用花椒、胡椒、木香、铁棒锤、关桂研粉撒其表面,再撒少许生盐,用双层布包口,从布外浸入少许白酒,适度灌入温水,以碗内冒气为宜,熨烫肚脐,以病者能忍烫为度,温度下降再从布外灌入适宜温水,直至症状缓解为止。而药灸穴位时,取家常所备之药粉——一般是驱风散寒、温经通络类草药,用时揉入艾叶中,选灸穴位。
另外还有两种外冶法也用得比较多:一是鲜药处施用途,如跌打损伤、痛疮肿毒、兽畜咬伤常以鲜药捣烂外敷或汤洗,此法简便快捷;二是内病外治之用,以汤浴或蒸浴、坐浴、动物鲜皮包浴等,以发汗泄毒、肤孔纳药的方法冶病如风湿病、皮肤病等。
内服冶疗常以单味药粉末冲服。如外感风寒感冒则先以羌活粉末温酒冲服,再以防风粉末温水冲服,依次为苍术、川芎、白芷、黄芩粉末,分别以甘草或极少量细辛水煎送服,每一时辰服一味,有时用姜汤送服,直至病愈,效果甚佳,叠加起来就是常用的九味羌活汤的组方。此用法虽繁琐,但单味药分别服用效果好,医理待进一步探明。另羌人亦常以当地药材浸酒、煲汤或泡茶,与华夏无异。
三 羌族医药在中国西部的发扬
(一)羌人居住地区的独特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羌族医药资源
史料证实,中国西部是古代少数民族形成的主要区域,也是聚居所在。川西高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医药宝库之一,医药资源极其丰富,尤以四川西北部为突出。
史料证实,中国西部是古代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川西高原自古就是我国的医药宝库,医药资源极其丰富,尤以四川西北部为最。《后汉书、八十六卷》记载:“冉駹夷者,汉武帝所开。元鼎六年设汶山郡,汉宣帝并入蜀郡,为北部都尉。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特多杂药,有羚羊可疗毒。”‘汶山郡’即今羌族主要聚居区,它在川西北部,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理、茂及北川、松潘、黑水、大金、小金和甘孜州的丹巴等县。羌族人大多居于高山或亚寒带山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高山峡谷地带相交接处。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气候。地势高低悬殊极大,故尔生态极异,动植物品种繁多。羌人聚居区境内群山连绵,雪山林立,峰峦叠嶂,林泉相映,江河纵横,它有亚热带到寒带的所有气候特征。在群山峰顶海拔有4000—6250米,而在群山峰脚下海拔仅有有890—1150米。这些大山的重叠起伏,海拔的垂直落差形成了特殊的立体气候变化,成就了特殊的天然植物生长。例如卧龙雪山,它在汶川县境内映秀镇西则,乃邛崃山脉之东南坡区域面积2000余平方公里。属龙门山脉中南段,为四川盆地向高原地带过渡地带。此山由砂质千枚岩组成,山脊形成典型锯齿状。远观似龙脊,故此得名。其地高山深谷,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凉爽,年气候温差小;干湿季节明显,相对湿度较大,气候垂直变化大,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小气候。由于冬季从西伯利亚或蒙古高原南下的寒潮为秦岭和岷山山脉所阻,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不同类型森林植物生长,它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兼有温带与热带气候。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又如牛头山南的山南面的河西与都江堰、大邑、崇庆、宝兴县接壤,降雨多集中在5至10月,与高温季节气候结合,极利于各种植物生长,到11月份至次年的4月干冷的西北风南下,天气多晴朗干燥,形成干湿度反差,其生态丰富多彩,动植物吸圣山之灵气,聚洁雪之精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羌(中)药材资源。尔玛思柏在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里繁衍,算是民族医药中的一枝奇葩,更是全国民族医药的一枝奇葩。
(二)对羌族医药的研究进展
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原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现重庆中药研究院)承担了四川省科委重点项目“羌族民族药用资源学的调查研究”,对羌族地区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的羌医药进了实地调查,走访当地有名的羌医和民间草医,挖掘收集民间单验方225个,获得了大量的有关药用状况、诊疗技术、加工炮制等调查原始资料。1993年《羌族民间医药收集整理》课题,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民族医药课题的科研项目。历经4年的艰苦努力,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羌医羌药珍贵资料,收集了《羌族民间单验方和外治法》等羌医药资料,对羌医羌药的起源、变迁、现状以及羌医羌药的理论、诊疗特点作了客观、实际的记载和研究,获得了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经过广大羌医药学者的艰辛努力和各族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多年来的大量的发掘整理,羌医药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框架。发表羌医药学术论文近百余篇,整理并出版专业论著十余种,取得了多项羌医药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运用羌医药的技法、方药,开设门诊、诊所、科研所数十处,诊治国内外患者,不断为人民健康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尚有《中国少数民族医药大系》、《中国民族药志》、《四川省医药卫生志》、《阿坝卫生志》、《羌人列国要记》、《茂县卫生志》、《羌族民间医药收集整理》、《羌族民间单验方和外治法》等一大批羌族医药资料和著作,以及《羌族史》、《西夏史》等羌族和羌族医药专著即将陆续问世。
尔玛思柏能延续至今,是与“医”和“药”紧密相连,并长期与疾病抗争分不开的。尔玛思柏至今常用的尚保持的有700余种,不常用的有500余种,部分羌药虽与中、藏、彝、苗药及其它兄弟民族类似,但在临床应用上,用法、用量却具有独特的用药理念与应用范畴。
尔玛思柏资源一般分布在高山高寒冻土带,稀疏垫状草本带。高山高原寒温带,灌木丛、草甸带。高山高原温带针叶林带及零星灌木丛、草甸。高山温带针阔叶林混交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尔玛思柏代表——布勒苀唔(中文:冬虫夏草)、宏巴续补斯斯得(中文:红毛三七)、寺格;(中文:羌活)、居堵哈得(中文:重楼)、艾喂古布格(中文:槽鳞贝母)、尼古布格(中文:浓蜜贝母)、页古布格(中文:瓦钵贝母)、罗河窄格(中文:川百合)、施白西纳芭(中文:藏红花)、时木勒什达斯格(中文:佛掌参)、木都苏(中文:天麻)、续补雾茎(中文:红毛五加)、叶乳朵活(中文:九眼独活)、扩依咪(中文:沙棘)、俄斯纳芭(中文:杜鹃)、得获俄斯纳芭(中文:隐蕊杜鹃)、阿斯堵呼俄斯纳芭(中文:千里香杜鹃)、西补苀格(中文:膜荚黄芪)、时古尼苀格(中文:茂汶黄芪)、西得日珠苀格(中文:棱果黄芪)、侠芭毕古木(中文:三叶木通)、哈得格(中文:铁棒锤)、勒格时刷格(中文:掌叶大黄)、鲁时咪(中文:荨 麻)、普时古素苀(中文:木贼麻黄)、寺格日或孜巴木(中文:羌活鱼)、鹿喝西,(中文:麝香)、日度日阿格(中文:岩鹿茸)、索窝哈孜(中文:牛黄)等700余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