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多维思考(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多维思考)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高校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积极参与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的工作职责,探讨影响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行为机制和理论机制,可为提升其科研能力找到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建议。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干力量。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和素质提出进一步要求,即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党和国家对提升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水平、搭建科研平台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是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方向和基本要求。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目前,国内对辅导员核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提升的关注度还不够,研究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成果数量和水平比以前虽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有关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还不够高,举措也还不够具体。由于现实的客观原因,目前辅导员更多地忙于事务性工作,在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上存在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相关度不高,缺乏系统培训,科研意识薄弱,工作压力大,科研投入时间不足等原因,加之各高校从学生工作的实际出发,更多侧重于辅导员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所以,推动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研究,对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多维度综合评价方法,从政策因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组织氛围、晋升机会、工作年限、性别、兴趣爱好、学历学位、学科背景、价值观、职业能力、主观能动性等维度对辅导员科研水平提升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助于精准分析辅导员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有效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国外高等学校也有类似的辅导员工作机制,也对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进行相关探索,认为高校辅导员应运用多维视角、多变量分析手段聚焦改进其科研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纠正没有成效的举措。

对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进行多维度多变量统计分析,将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进行量化研究,探索建立提升其科研能力的测度变量,进而通过多维统计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不同的目标变量(反应变量)深入探讨影响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行为机制和理论机制,为提升其科研能力找到有价值的决策目标。通过对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研究影响辅导员科研能力的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为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给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

(彭余琴,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22JDSZ3108〕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0日 上午11:50
下一篇 2024年4月10日 下午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