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徐浩煊
大熊猫科研格局发生变化。
11月17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发起成立的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正式挂牌。由此,大熊猫科研领域的两大“王炸”机构开启强强联合。
揭牌仪式上,双方表示,将打造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世界级平台”。“世界级”从人员构成上可见一斑:中心由全国首位大熊猫科研领域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牵头,整合了国际上实力最为强大的两个大熊猫科研机构的资源和力量。
为何要构建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又将为国宝的保护带来哪些影响?川观新闻第一时间带来解读。
等待已久的牵手
这是一场众所期盼而又颇为曲折的牵手。
故事要从40年前说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均诞生于1980年代。198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前身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挂牌,刚一成立就参与到了大熊猫抢救中来。彼时,因箭竹开花,邛崃山系等大熊猫分布地区的大熊猫主食竹大面积枯死。在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抢救野外饥饿、伤病的大熊猫。
由于受伤、饥饿致病的大熊猫实在太多,为了方便转运和救治,1987年,成都市政府决定正式建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并与成都动物园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随后的岁月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成都动物园逐渐剥离,先后归属成都市住建、公园城市等业务部门管理。在长期的运作中,以大熊猫圈养繁育为主要业务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了外地游客来蓉热衷的“打卡点”。
尽管都致力于研究和保护大熊猫,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各自忙碌的状态。
1983年至2013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与卧龙特别行政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直属原四川省林业厅(现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管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先后在雅安市和成都都江堰设立碧峰峡基地、都江堰基地。2013年,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为原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事业单位。2015年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成立。依托省级和国家级业务主管部门,加之长期从事大熊猫野外放归并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科研技术支撑,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定位方面,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差异明显。
有意思的是,2008年开建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距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只有一个小时。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旗下的熊猫谷,距离都江堰基地更是只有15分钟车程。
必须开始的牵手
实际上,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推动两者牵手的呼声并不算小。
回归到两家科研机构的核心业务——保护和研究大熊猫,两者牵手的迫切性更高。
长期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专注于圈养大熊猫繁育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广为认可的成效,且拥有国内首家开展特有濒危保护研究的开放实验室。目前,基地内共有人工繁育(圈养)大熊猫200多只。
但由于缺乏更广泛的野生种群资源、野外栖息地研究等支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科研成果并不能直接反映在大熊猫科研与保护的核心议题——复壮大熊猫野生种群上。
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不仅拥有364只圈养种群,更凭借扎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撑大熊猫国家公园等优势便利,在大熊猫圈养种群野化放归等方面走在了国际同行前列。迄今,该中心先后在雅安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设立了放归基地,并成功让多只大熊猫回归野外。此外,作为大部分旅外大熊猫的“娘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拥有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优势。
从整合资源角度来说,牵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样不低。
大熊猫分布的川陕甘三省,均立足自身资源组建了规模不一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例如,陕西拥有1987年筹建、2018年更名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现拥有大熊猫圈养种群50余只。值得一提的是,魏辅文院士的主要科研成果均诞生于陕西。甘肃则在2020年组建了包括24家高校、科研机构等在内的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科技创新联盟,并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建立了常设性科研机构。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四川想要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大熊猫,推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顺势而为。
从共享资源开始
“挂牌是在11月,但合作已经开始8个月了。”11月17日的挂牌仪式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一位技术员感慨:以前从没想过还会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上班。
今年3月,为筹建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陆续派出多批次科研人员进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并实现常态化办公。目前,除了饲养团队之外,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已经到位。
除了人员的交流,最为核心的是设备仪器和大熊猫种源的交流。眼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疾病防控、救护等领域的绝大部分科研设备均已运达。而相互交换大熊猫种源、共同制定大熊猫繁育计划等事项已经被摆上日程。
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参建专家介绍,牵手之后,双方将共同加强大熊猫谱系管理、研究推出优生优育计划,同时推动更多的野生大熊猫种源参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繁育和科研工作。
除了共同繁育大熊猫的下一代,双方牵手之后还会有哪些合作?
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揭牌仪式上,魏辅文院士牵头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学术委员会和大熊猫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同步成立。按照设想,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将采取“委员会 联盟 实验室”模式推动科研攻关。
此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成都市政府也将联合出资设立首期1.1亿元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基金。同时,共同启动国家公园野生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圈养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两个重大联合攻关课题,推进设立国家林草局大熊猫重点实验室。
“我们希望,合作能够进一步巩固四川在大熊猫科研领域的领先优势,为大熊猫野生种群复壮和栖息地恢复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对于未来,各方充满期待。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