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文系和历史系。2001年,根据吉林大学学科专业调整和院系整合的决定,原文学院、历史系、考古系、国际交流学院及合校前其它四所学校的大学语文教研部等单位合并组建成新的文学院。2018年,为进一步整合吉林大学考古学优势资源,考古学系和博物馆学系从文学院分离,成立考古学院。目前,文学院是吉林大学学科涵盖面最宽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包含有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和教育学四大学科门类中的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教育学六个一级学科。
— 院长寄语 —
院长:张丛皞教授
— 学院概况—
文学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杨振声、冯文炳(废名)、张松如(公木)、汪馥泉、蒋善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于省吾、金景芳、罗继祖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学院现有教职工197人,其中专任教师156人,教授50人,副教授58人。教师中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教育部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秘书长1人、委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中央和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3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17人。
文学院教师多年来在鲁迅研究、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西方文学史、中国古代韵文、古代小说理论与古典美学、认知美学、语言对比及应用、古文字学、当代国际关系、北方民族史、区域社会史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前沿水平,部分成果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1958年创办的学术期刊《史学集刊》和近年创办的学术集刊《华夏文化论坛》都是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集刊。
新世纪以来,文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教育部“马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科重点教材编写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83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1项、其它部委及横向课题2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6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10余部。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3部,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4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6项。
文学院现有在籍全日制学生2152人,其中本科生1152人,硕士研究生666人,博士研究生334人。近4年来,本科毕业生保送、考取研究生比例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5%,毕业生就业率接近90%。
学位授予仪式
在人才培养中,文学院始终践行“关注基础,倾斜本科,把优秀的教师资源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资源”的政策,确定了“多元定位、冷中守正、热中创新”的学科发展思路;实施了“交叉互补,用课程系列拓宽人才培养的口径”的方案,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文学院入选国家拔尖计划2.0基地1个,荣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入选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文学院除国家和学校的奖学金外,还专门设有“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兰舍奖学金”“春雨助学金”“枫雁助学金”“迅销助学金”“深圳中文路助学金”“文学院教工爱心帮困基金”“88新闻鹏翔助学金”等,奖励品学兼优或特困学生。
文学院在发展中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著名大学保持着学术交流和师生交换关系。学院设有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国际语言学院,每年接收来自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海外生数百名,并承担国际汉语教育东北基地国际中文教师、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培训任务,至今已经培训3000多人。多次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同时选派一批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访问。
合作交流
文学院有“紫焰戏剧社”“荒岛诗社”“吉大广告协会”“中华文化研究会”“暖僖创意文化社”等学生文化社团组织。创办了多种学生报刊。其中,《子衿》《朔风》已成为校园发表文学作品的重要园地;创刊于1992年的《古船》以及陆续出版的《青铜火炬》(论文集)是吉林大学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发行的学生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学声》报坚持专业路线,内容广泛,报道深刻,见解独特,在校内产生很大影响,受到广泛好评。
学生风采
社团活动
文学院一贯坚持“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叛逆”的办学理念,以学术空气的自由、开放,学风的踏实、严谨,学生的朴实、刻苦而著称。60多年来,几代教师孜孜以求共同营造了一个健康、求实的学术传统,文学院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已遍布海内外,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文学与新闻媒体工作者以及部委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将军。
— 专业(类)介绍—
人文科学试验班
(匡亚明班,双学位)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
本专业依托文学院的文学和史学两大学科,按照新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以文史融合的跨学科模式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吉林大学人文学科唯一的试验班,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试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充分利用吉林大学雄厚的人文学科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探索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并为他们未来在完成整个高等教育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科毕业并达到学士学位要求,将被授予双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只发放一本学位证书,所授两个学位在证书中予以注明。
汉语言文学
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旨在培养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系统性汉语言文学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文化管理与传播、科研教育、新闻出版、政商事务等领域,从事文学及相关文案创作、汉语及中华文化教学与研究、汉语及中华文化宣传与传播、机关文秘、宣发策划等各类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汉语及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广博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了解本领域科学前沿成就,熟悉国家语言文字相关法规、方针和政策,接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教育与训练,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能力。
主干课程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美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适于报考中国语言文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适于到高等院校、语言文学研究部门、中小学基础教育等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亦可从事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党政机关、商务企业等单位的编辑、记者、文秘、宣发、管理、策划等工作。
历史学
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以中国史、世界史两大通史教育为核心,同时突出区域史的特色,形成“东北史―中国史—东亚史―国际关系史一世界史”的完整教学体系,实现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交融会通,以中外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宗教史等为专业基础,以中外史学理论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深沉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中国史学史、东北地方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西方史学史、国际关系史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文献整理与分析能力,具备利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一定的管理决策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研究深造,或在文教系统、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教学、文秘、档案、编辑、教学、研究、宣传、管理、咨询、策划等实际工作。
文章转自:吉大招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