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公布实施。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华学诚教授的《古代方言文献丛刊》和特聘教授董志翘教授的《古丝路汉文行记整理丛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笺》列入《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
截图源于国家新闻出版署
华学诚教授的《古代方言文献丛刊》(项目序号:240),采用校注、辑校、辑佚并举的整理方式,规模共计1000万字,成刊20册,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董志翘教授的《古丝路汉文行记整理丛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笺》(项目序号:190),采用校勘兼笺注的整理方式,规模共计80万字、插图10幅,成刊2册,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全国古籍工作会议要求,立足新时代古籍事业全局,围绕古籍工作发展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推进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和利用工作。
规划分正文和附件两部分。正文包括总体要求、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加大古籍抢救保护力度、提高古籍整理研究能力等10个部分,设置了重大工程、古籍保护工程、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程等7个专栏,专栏中安排40个重点项目、重点任务。
华学诚,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4)。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与历史词汇、古代语言学文献、汉语方言学史等,已出版专著8部,主编教材8种、学术研究丛书8种,参编教材、工具书多种,发表语言文字学文章百余篇。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十余个,承担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教育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方言学文献集成》。
董志翘,国家级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学研究所、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致力于汉语史、训诂学及古典文献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6项,参与日本文部省国际协作重大项目1项。出版专著及古籍整理著作21部,主编高校《古代汉语》教材2部,参编大型语文辞书4部,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8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11项,获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1项。
两位教授就任的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成立于2017年,是依托于北京语言大学建设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由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研究所牵头申报,汇聚了一大批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研究团队。
近五年,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成果显著,已于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共计获批18项高等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个,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4个,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9个,其中语言文字类14个,文化传承研究内容4个。2022年9月,“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公布,基地杨蒙生副教授申请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所见东周人物人名用字及其族系诸问题研究”课题获立项。(全校共中标4项)
北京语言大学中标项目情况
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隶属于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2021年“软科”排名位列全国第7。学院学科发展背靠着强大的科研平台,现有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5个教研室;建有文献语言学研究所、文学与创作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文化史研究所等4个研究平台;拥有1个省部级社科研究基地“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致力于建设全国一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培养全国一流的文学与创新人才,打造全国一流的中文学院。
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愿北语的学子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阅读经典古籍的能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欢迎关注“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关于北语的最新资讯!
素材来源: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官网/官微、光明网、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