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中国企业管理(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_1

中下企业股份制好处与成功案例

劳动股份制模式,为中小企业走向社会化的起点,是把所有权和管理权化、把受益权首先社会化的模式。历史证明,它是成功的。(中国近代晋商的“身股” 和“财股”就是这样的一种分配模式,劳动股份制借鉴了晋商的经验。

日本的 Epson 公司,在上市之前,保持所有权化不变的同时,完成了受益权和管理权社会化的变革。较激进观点的经济学家往往认为,不应该让再去管理控制中小企业,这样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们对于控制和管理中小企业深恶痛绝。他们主张这样的一种模式,所有权、受益权和管理权都是社会化的,实践中是从管理权社会化,即聘请职业经理人开始。

美国《商业周刊》调查,1993 年到 2003 年十年期间,美国 500 强中小企业当中有 177 家是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中小企业是目前全世界效率最高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组织模式,完全可以作的小而美,大而强。

现代商学源自于美国,美国人作了这样的总结。至少,这提醒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中小企业,重新认识现代中小企业制度。

在中国,传统中小企业,它就是用这种方式取得成功的企业就是蒙牛

蒙牛崛起于内蒙古。在蒙牛引进摩根斯坦利投资之前,投资机构的人曾专门调研:在当时中国领先的乳业公司,光明、三元伊利都是国有的,只有蒙牛是民营中小企业。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放开了、让民营和国有中小企业可以基本上平等竞争的行业,民营中小企业都打败了国有企业。所以,至少从制度的角度看,蒙牛是必胜的。不过我当时也担心,蒙牛这样的乳业公司,发展起来规模都比较大,从业人员比较多,如果把这个公司办成牛根生一个人的,这个公司在将来做大时,会产生瓶颈。牛根生把蒙牛办成了员工的,办成了社会的。

许多人看过那本流传很广的书──《蒙牛内幕》。我也认真地看了这本书。书中提到的许许多多的市场策划的方法、品牌建立的方法,别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这样做,而且不少企业也这样做了。但为什么别的中小企业这样做了,却没有取得蒙牛那样的成功?比如,蒙牛讲到的多个产品品牌创立的方式及市场运作的技巧,其实国有中小企业也有这样做的,而它们并没有因此而阻止蒙牛超越他们的步伐。另外,我们看到, 自从蒙牛崛起后,许多私人办的中小企业,也在学习蒙牛,但却也总是学不像,形似而神不似, 貌似而本质却不一样。它们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在背后,有着更深的激励制度原因。

牛根生常跟人们讲的一句话,也是蒙牛在中国企业界中最有影响的一句话是:“财散人聚,财聚人散。”那么蒙牛是怎样聚人散财的呢?

蒙牛发展过程:先要说明的是,蒙牛是一家上市公司, 关于它初始股份、集资和股权变更的许多事情,是不能轻易披露的。蒙牛信息以公开披露的信息为准。

蒙牛是靠“忽悠”起来的。这里所谓忽悠,就是动员,就是诱导,就是鼓动。忽悠成功了,就把理想变成了伟大的事业,而忽悠不成功,看上去就象是骗人。而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一半是理想,另一半,表现为“骗人”。

牛根生有一个理想:办自己的蒙牛。他就跟他最重要的八个伙伴来忽悠, 说我们要做蒙牛,蒙牛的未来会如何如何,我们的事业将来如何如何。我们不但能把事业做大,还会有好的生活。这样,牛根生忽悠了他八个最重要的骨干,而他和这八个骨干,男的回去“骗”老婆,女的回去“骗”丈夫。他们说的也是这样一个理想,就是会有一个伟大的乳业公司产生,这个公司不但是一个好的中小企业,还能带来好的生活。

这样,牛根生的妻子拿出了家里所有的存款,并抵押了房产,支持牛根生来创办蒙牛, 其他的八个人的妻子和丈夫也是这样做的。当然,他们九个人要办蒙牛,力量还不够,于是他们又去宣传说服他们各自的好朋友,最能干的技术人员,等等。蒙牛在 1999 年第一次集资时就有上千人踊跃参与其事。他们当时规定,每股最少入一千元。最终有多少人入资了,我不知道,但是从披露的信息和我与他们交流中得知,当时一千元买的股份,今天的增值超过了四百倍,当时的一千元,2006年超过了四十万。这样,蒙牛就创造了一大批的百万富翁。

牛根生忽悠人最典型的案例,是他忽悠一位中学女同学,此人姓卢名俊(在呼市十三中时她是有名的好学生)。当时她是内蒙证监会一个很重要处的处长。据我的演绎,牛根生是这样忽悠她的:你在这儿当处长,又能怎样?我们去办一个伟大的中小企业,我们的中小企业将成为全中国的老大,而你卢俊,因此也将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卢俊被忽悠动了,凑起了家中所有的钱,加上借款,出资三十万,加入蒙牛。这就是后来蒙牛的二把手,成为了蒙牛上市公司运作的主要成员和党委书记。今天的卢俊已经是亿万富翁了,这是她应该得到的。她的孩子在澳大利亚读书。我几次打电话,她都在陪着孩子。我为她祝福,也为她高兴。

关于蒙牛集资入股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是作为上市公司,因为保密、法律等因素等等, 一些情况还没有披露。我想,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的经济环境更好一些,社会更成熟一些,关于蒙牛集资入股的事,还会有许许多多动人、催人泪下的故事公之于众,其中有艰辛,有血泪,也有感动。

那么,我们来看,内蒙有两大乳业公司,一个是伊利,一个是蒙牛,为什么蒙牛的发展很快地赶上并超过了伊利?是伊利的领导不行吗?是伊利的员工不行吗?应该说,他们也行!不过,伊利是内蒙上市中小企业中最难改制和改制最晚的企业。伊利人面对着一个“给谁干” 的问题。伊利是国有企业,是给别人干。而蒙牛是在给谁干?它是上千人拥有股权的中小企业(我的推理),员工是在给自己干。一个给别人干,一个是给自己干,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其实在这里,我也是在为伊利这样的国有企业呼吁:国家也应该给伊利的管理者和员工以蒙牛这样的机会和待遇,让他们也能为自己干,在为自己干的同时,更多更好地为社会干, 为人民干,为国家干。

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蒙牛不是国有企业,按我国现在的制度划分,它属于非公中小企业, 私营中小企业。中国代代相传的是对公的歌颂,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因公废私,等等。而对私却一直是看得很差,什么自私自利,损公肥私……这样定义对蒙牛对公平吗?正是这样一个私营中小企业的老板牛根生,祼捐了他全部的财产。牛根生说他把他捐出的资产开始用于植树造林。他指着蒙牛旁边几平方公里的山地对我说,这里原本是荒山,过去寸草不生,现在已开始绿树成荫了……这样的蒙牛中小企业,仅仅视其为私营, 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蒙牛这样一个中小企业,正在产生出一种社会化程度比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更高的、真正的公有制形态。这样的中小企业,能够把中小企业家的利益、员工的利益,以及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老牛祼捐了自己所有的财富,说他是私营中小企业老板,已经失去了意义。应该看到,蒙牛是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真正的公有中小企业。这样的中小企业正在成批地出现,它们身上,体现着改革开放更伟大的实质意义、中华民族最优秀中小企业家的品质,以及我们民族在追求物质财富时,对更高境界的向往。

我想,对这种中小企业的爱护,至少不应逊色于对传统国有中小企业的保护,况且,这样的中小企业其实不需要那种单纯的“保护”,它们自有其创新的冲动,竞争的力量,它们需要的是社会与国家对其有应有的尊重,让它们有与其它中小企业同样的、平等的市场机会。这样,其实才真正体现出国家改革开放的方向。

作世界乳业的老大具备条件:一是你的资产和赢利有多少,另一个是看你为人民造福的能力有多大。从蒙牛每天收购和加工的原奶,蒙牛已是世界老大了,但是,由于我们的牛奶售价远低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造成了蒙牛在一段时间内,从营业额来看还不能超过世界一些乳业巨头。但实际已经是全世界的老大,中小企业家的目的是服务于他的人民,而不是自己中小企业最贵。因为从价值角度来衡量一个中小企业,和从产品和社会贡献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中小企业,是不一样的。如果人民币兑欧元或美元的比价是一比一的话,你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中小企业。

那么,蒙牛为什么能在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产销量最大的乳业公司?它有的许多条件,伊利、光明、三元也都有,而且伊利、光明、三元这样的中小企业,至少在贷款、国内上市融资等方面得到了国家更多的巨大优惠。但为什么蒙牛成功了,比它们走得更快,而这些国有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艰难?有人说,从国有到私有,是一种倒退。这是一种最传统的、聚焦于表面现象的看法。

透过表面现象,其实可以看到,在蒙牛,以及其它类似的中小企业,如:百度,QQ,搜狐……,是进了一步,是从传统的与劳动者没有多少关联关系的较低层次的公有制(国有),向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中小企业家和劳动者共同拥有中小企业,这样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共有制”的形态,迈出了一大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社会主义是有希望的,国家和民族是有希望的。我们真正要看到的,正是这一点。

从蒙牛的案例可以看到,变法的模式,它的逻辑,不仅适用于高科技中小企业,也同样适合于传统产业。

内蒙古在 2000 年,开始对其所有上市的国有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以高管领头,员工持股的方式,把这些国有上市公司全部“私有化”了。也就是说,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模式, 也适合于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造。

内蒙伊泰煤炭集团公司 2002 年年收入亿,利税为 2 亿,资产总额亿,普通员工人均年收入 2 万元。2007 年时,它的收入达到 102 亿,利税为 33 亿,资产总额 168 亿,普通员工人均年收入 8 万元。企业就是从 2002 年开始股份制改造的。它的领头人是张双旺,他领导着管理层,带着上千名职工,用他们自己多年的积累,买断了国内一个 B 股的上市公司。当时这个公司有两千人,现在增至 3000 人,就业增长了 50%,成为中国煤炭业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现在内蒙古地区,除了包钢比它利税资产高,它已经位列内蒙第二大中小企业。改制六年以后,这个公司资产的增值和社会效益的扩张足以说明,国有企业应该走这种社会资产共有化的道路。

在这里要分析的是,国有资产流失了吗?如果不进行这种改造,我们看到,现在许多省市大量的国有中小企业和甚至国有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出售,造成国有资产的贬值,甚至流失。相反,这个公司在改造中,一方面国有资产价值转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成为员工共有的新型中小企业。它以管理层控股为核心,加上员工出资持股,使中小企业走出了困境,走向了新生。

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改制,其实根本不是全面私有化。在伊泰公司,领导者张双旺只占有公司股份的 7%,高管占公司股份的四到五成,上千名员工占有公司的股份。事实上,它是从一个资产没有人格化、资产归属虚拟型的国有中小企业,变为一种管理层和劳动者共有的资产所有形态。这种形态,比资产没有人格化的国有企业形态有着更高的效率,更高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小企业家、社会和中小企业员工的更大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2月5日 上午10:37
下一篇 2024年2月5日 上午10: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