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民好好说
科技创新要重视国家科研管理制度创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负责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强化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将原科技部负责的行业科技发展政策制定和相关财政科研经费分配使用及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划转至相关行业部委。
最近几年,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改革科研评价的导向,开展科研分类评价,引导科技人员发挥自身潜能和创造力,使科研真正回归于认识世界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本来目的,真正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研究具有长期性和积累性特点,任何一项重大科研成就都是长期不懈奋斗的结果。因而科研管理不能套用工业管理的方式,不能频繁评价和检查,不宜实行计件工资和绩效考核办法。针对不同科研类型将同行评议与其他多种评估手段结合起来,围绕着知识价值进行定量、定性、机构对比、国际比较等。评估内容不仅应包括近期论文的产出和引用,而且更应包括其长期综合影响,突出同行评议的价值评估。国家正在改变目前以短期内成果数量代表长期科研质量的评价体系,也要改变科研经费的计划管理模式和工作量考核方式,科研评价的目标是要激励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人员潜能的挖掘关键是利益分配问题,评价体系的导向要达到国家利益与科研人员利益相协调,适当激励取得重要成果的科研人员,不能只讲奉献。奉献很重要,但这只能对科学完人要求,一般科研人员要养家糊口,他们难以做到完全奉献。中央政府最近多次发布法规和文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出台落实中央关于奖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的政策,不能以社会公平为由(实质上是部门权力)导致奖励科研人员的具体政策不落实,造成中央政策肠梗阻。相关奖励激励政策不落实,将直接影响国家科技发展,影响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
全社会对科研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包括科研人员要正确理解职业追求。科研人员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事业,不要自恃职业崇高,要甘于平庸和坐冷板凳,长期探索才有可能取得重要成果,也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社会也要对科研人员群体充分理解和支持,对取得一些科技成就的人获得的奖励激励不要眼红。
科技创新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科研发展水平相适应。谈科技创新时关注提高科学水平的人很多,其实科学仅是一个方面,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才是财政经费资助科研的理由,科研人员要杜绝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己研究方向今后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要重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科研重点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防范一些人以科研的名义忽悠国家资助。科学已取得很大成就,它扩大加深了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但不宜夸大科学的作用。自然界没有认识的东西还很多,科学本身也在继续探索和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认识还十分有限。
科技创新还要对人类共同面临的资源替代、粮食供给、疾病防治、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予以关注。科学技术与人类命运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的协同合作,要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科研要不仅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还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如果把技术创新比作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那么科学理论知识就是发动机的燃料油。新技术是在原有技术或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新的理论发展的,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技术的创新很难有大的作为。技术创新还涉及到管理的创新和组织的创新等,要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改变只重学术不重市场的科研状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