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1],促进医院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及技术水平提高[2]。二级医院存在科研意识淡漠,科研成果少且档次低等问题,制约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3]。其现有触发机制难以有效推动科研工作[4],亟需探索提高二级医院医务人员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水平的管理方法。本研究将六西格玛管理应用于某二级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并与常规管理方法比较,探讨六西格玛在提高二级医院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水平方面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5月- 2017年4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的医生、技师及护理人员。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年龄25岁~60岁(女性25岁~55岁);(2)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3)从事临床、医技或护理工作;(4)意识清楚。
排除标准:(1)年龄<25岁或>60岁(女性>55岁);(2)仅中等专科或高中及以下学历;(3)有精神障碍;(4)不同意参加研究。
1.3 研究分组及干预措施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个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分配至常规组和六西格玛组。见表1。
(1)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定期召开科主任会议、院月会、护理部会议,鼓励申报课题,举办科研培训讲座,课题申报、课题立项与科室奖金挂钩。
(2)六西格玛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5],按照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及控制步骤,加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4 六西格玛管理实践
1.4.1 定义阶段 据统计,2015年该院医务人员课题申报积极性低,课题申报率和立项率分别为2.7%和1.2%,论文发表率为5.1%。根据项目涉及主要范围,成立由科教拓展部和科主任为核心的项目小组,确定医院科研水平为质量关键点,从实际出发,将医院科研水平定义为:每年临床、医技医务人员人均课题申报率、课题立项率、论文发表率及专利申请率。目标:将医务人员课题申报率、立项率、论文发表率分别提高到8%、4%及10%以上。
1.4.2 测量阶段 召集项目小组展开讨论,根据定义,测量不同科室、医生与护士、临床与医技科室、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性别医务人员在课题申报积极性、立项及论文发表等方面的数据,明确薄弱科室、薄弱人群。结果发现,医技科室、护理人员、低学历、低职称者申报课题、论文书写积极性低,2015年全年课题申报、立项、论文发表流程能力指数分别为:-1.926 8、-2.257 1、-1.635 2。
1.4.3 分析阶段 针对影响科研水平的原因,项目小组群策群力,通过头脑风暴法就医院科研水平影响因素绘制因果图(图1)。结合图1,采用问卷调查和二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课题申报、立项及论文书写的关键因素,绘制帕累托图。结果发现,不知如何开展科研、无科研需求或压力、医院外网查资料不便捷、缺少相应培训、对新进展不熟悉及外出交流少等6个原因累计占比达82.7%。
图1 医院科研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1.4.4 改进阶段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包括应急措施和长期措施,对薄弱科室、薄弱人群进行重点管理。见表2、表3。
1.4.5 控制阶段 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建立相应操作规程和绩效考核制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注重过程管理,加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1.5 观测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二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课题申报、立项及论文书写的关键因素。以Minitab 17.0绘制因果图和帕累托图。计数资料以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Minitab的二项过程能力分析流程能力指数和Sigma水平。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人才结构比较
2016年5月- 2017年4月,六西格玛组与常规组在博士、硕士、本科占比及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占比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见表4。
2.2课题申报率、立项率及论文发表率比较
2016年5月- 2017年4月,六西格玛组课题申报率、立项率及论文发表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 < 0.05)。见表5。
2.3课题立项率及论文发表率的Sigma值比较
六西格玛组课题立项率和论文发表率的Sigma值均高于常规组。见表6。
2.4 项目收益
(1)从经济上考虑,该项目效益为上级部门课题经费支持额度增加,减轻了二级医院科研支出压力。
(2)从社会效益来说,以论文形式发表或学术交流方式传播科研成果,促进学术共享和科研成果推广,可提高医院知名度。
(3)在学术水平方面,可提高医务人员教学和学术水平。
3 讨论
3.1 二级医院科研成果少且档次低,制约了技术水平提升
医院临床质量及科研能力是医院建立核心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二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6]。科学研究是医院水平的重要体现[3],可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2,7],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1]。二级医院承担了大量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任务,普遍存在“重医疗,轻科研”的现象[3,8]。其次,二级医院科研成果少,推广、应用价值低。有研究发现,2012年河南省二级医院医师人均论文发表数仅为三级医院的1/2,科研立项数为三级医院的1/3,科研成果数为三级医院的1/4,而人均开放床位数相近[8-9]。薄弱、低下的科研水平严重制约了二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3.2 二级医院现有触发机制难以有效推动科研工作开展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部分二级医院在规模、设施等方面不低于三级医院,也不缺少高级职称人才,具有较强的课题设计和实施能力;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多为大学本科毕业,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以样本医院为例,拥有博士11人、博士后2人、硕士53人、高级职称85人,科研基础和科研力量较强。目前,二级医院常规科研激励措施较多[4,10],包括:把医学科研和科技创新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科学化的科研绩效考核[11];在人才引进方面强调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并重;科研培训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科研人员继续教育等。这些措施均是比较好的管理措施。但是,往往因未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和绩效考核制度,或缺乏健全的长效管理机制,或未注重过程管理和督查,发现问题未及时督促整改,导致管理措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因此,科研气氛不浓厚,科研成果较少,难以推动科研工作开展。
3.3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应用可促进二级医院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水平提升
六西格玛管理以优化流程、提高质量和减少浪费为目标[5],近年来越来越多地用于医疗卫生、软件开发和实验室研究等行业[4, 5, 10-12]。本课题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某二级医院医务人员科研水平低的原因,按照DMAIC五步法[13],绘制因果图和帕累托图,针对80%的主要因素,制定应急和长期措施进行干预,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绩效考核制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管理措施真正落实,严格管控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结果显示,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后,医院课题申报率从3.90%提高到9.46%,课题立项率从1.82%提高到4.60%,论文发表率从4.68%提高到13.04%,课题立项率和论文发表率的Sigma值也高于常规组。由此可见,六西格玛方法应用可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进而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晓晓, 宋 慧, 李 冬. 转型期医院科研工作的SWOT分析[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6,23(2): 110-112.
[2] Afsar B.The impact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on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J]. Int J Health Care Qual Assur,?2016, 29(2):104-122.
[3] 徐丽芳,刘灿均,车彦军,等. 二级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探索[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11, 24(4): 284-285.
[4] 孙叶萍, 罗礼君. 综合激励提高二级医院青年医务人员申报课题积极性[J]. 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7): 1108-1110.
[5] Schweikhart SC, Dembe AE. The Applicability of Lean and Six Sigma Techniques to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J]. J Investig Med, 2009, 57(7): 748-755.
[6] 姜 桦,黄建伟. 临床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探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15(5): 19-21.
[7] Kawai T. A perspective on?innovation?for efficient medical practice in view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laboratory medicine [J]. Rinsho Byori, 2015, 63(10):1161-1168.
[8] 赵 芳,陈梓惠,赵清平. 二级综合性医院护理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3,24(5): 56-57.
[9] 别荣海,任 义,王重建, 等. 河南省大型医院临床与科研状况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49(3): 352-355.
[10] 白琳茹. 综合性二级医院走科技发展之路的实践与体会[J]. 现代医院管理, 2012, 10(3) : 44-46.
[11] 彭建涛, 黄 敏, 袁正宏. 某院临床科室中层干部科研绩效考核探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4, 21(3) : 22-24.
[12] Carleysmith SW, Dufton AM, Altria KD. Implementing Lean Sigma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 review by practitioners[J]. R&D Management, 2009, 39(1):95-106.
[13] Daley AT. Pro: lean six sigma revolutionizing health care of tomorrow[J]. Clin Leader and Manag Rev, 2006, 20(5):E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