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建筑业BIM去往何处,36氪又和20位朋友聊了聊(2) – Chat 数智建筑

文 | 秦明;编辑 | 石亚琼

过去10余年,建筑业数字化离不开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创新。

如今,建筑业BIM发展出现了三类问题。

第一是BIM应用点同质化。具体表现在BIM大赛层面,几乎每个工程的BIM应用点都大同小异,基本上很难再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

第二是BIM协同路径的困惑。典型的路径都在提“一模到底”,但现实依旧是自建自用,没有办法分享BIM模型。背后原因不一,比如对“一模到底”的理解没有形成概念性的共识,还有对BIM数据和创新成果归属权的担忧。

第三是BIM未来走向的焦虑。随着外部互联网企业、制造业巨头入局建筑业,所带来的思维与技术,不断冲击着建筑业原有的体系。其中,一部分人提到“过去几年,业内高估了BIM,低估了AI的作用”,不少人也在讨论未来是不是“去BIM化”、“脱BIM化”发展,但是该如何做非常需要一些外部的视角,至今还不清楚。

接下来10年,建筑业BIM将何去何从?

近期,36氪数字时氪邀约了40余位业内外资深从业者,就这类现象寻求了看法,并将核心问题聚焦到“未来3年,建筑业BIM发展应注重解决什么问题?之后讨论BIM的频率会不会降低,未来新的关注点将表现在哪些话题上?”。

此前,我们已发布了第一期20位嘉宾的深刻观点《未来3年,建筑业BIM去往何处,36氪和20位朋友聊了聊》。本文为第二期,带来了其余20位嘉宾的独到观点。

不同的朋友又给了各自的看法。

以下为嘉宾个人观点,经36氪编辑(按反馈时间排序):

1、中铁四局集团管理与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耿天宝

首先,BIM是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创新性应用,该项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场景、深度,一方面取决于提供这项信息技术的软件企业相关产品的成熟度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受限于使用该项信息技术的建筑业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软件应用能力和创新动力。目前来说,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BIM应用点同质化也是上述问题的客观反映。

第二,鉴于建筑业全产业链相关方的应用关注点有一定差异,加之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互联互通不畅、知识产权保护担忧等影响,BIM协同与“一模到底”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相信随着国家“数字中国”蓝图的逐步推进,上述问题都会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得以解决。

第三,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加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向数字社会、智能社会加速演变,BIM作为建筑业的一项基础性数字技术,就像人工智能从1956年诞生、被寄予厚望、沉寂被唱衰、直至2023年3月ChatGPT4.0惊艳亮相的发展历程一样,在经历当下一段时间的沉寂期后,未来BIM必将以大模型、巨数据、大算力、高智能的全新体验,全面助推建筑业让智能建造成为现实

2、西建大土木学院教授、陕西BIM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王茹

第一,就目前大赛应用点而言,确实BIM应用的创新点大同小异。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能够快速见效,达到良好效益的那些应用点大部分都覆盖到了。这正说明,从住建部 2015 年7月发文推广BIM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应用,BIM应用的场景覆盖了主要工程领域。

第二,“一模到底”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应用难点在于如何打破行业的精细化划分,需要认识到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辨证来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我们国家沿用苏联的专业分工体系,可以让专而精的人才发挥到更好的效用。同时,跨行业跨专业过细分工对BIM协同造成困扰。

就权属问题而言,假如BIM是由甲方发起,“一模到底”成果的所有权应该归属于甲方。因为,不管是设计、施工、运维均为甲方服务,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也解决的各方的利益关系。

第三,所谓过去十年高估了BIM,忽略了AI,包括去BIM化、脱BIM化,都是非常片面的。BIM和AI属于不同体系,它们的发展是我们在信息化发展中,同一个方向上的两条不同的道路。BIM类似像医生需要对人体解剖学了解才能治病救人,而AI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并不一定需要了解人体组织结构也可以模拟人类的一些行为。

因此,根本不存在“去BIM化”、“脱BIM化”的现象。相反,我们要对BIM更深入了解、发展和应用,才能在未来与AI结合达到数字孪生的最终目标。

最后,未来三年,BIM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多方协同的问题。从BIM开始推广到现在再到未来,多方协同都将是长期的问题。当然,如果人们讨论BIM话题变少,也可以说明BIM技术的应用已到达司空见惯的成熟阶段。

3、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卢昱杰

站在系统角度挑选三个方面,来思考与回应建筑业BIM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一是持续完善全过程BIM机制体制,围绕BIM的评选、奖励、评估、实施和取费等建立相应依据,从头到尾打通全流程BIM实施和管理规则,尽快统一行业认知,行业才会健康发展;否则仅做单一建模,服务附加值低、行业内卷严重。行业层面BIM管理机制包含从土地出让开始,到规划、建设与运维全环节过程中,如何去鼓励引导这类技术,包括费用怎么出,如何去跟踪评价,事后的评估机制是什么等。对于政府投资的BIM项目,如何去做监管和治理,怎么考核绩效,加之如何衡量数据产生的价值等规定。

第二是关注技术与管理的匹配与同步实施。BIM是一个泛技术的概念。任何技术一定是需要与其匹配的管理模式和组织体系来支撑。比如说EPC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等模式对应了BIM全生命周期的特性,这样搭配起来才会真正发挥技术的价值与效果。与此同时,技术的演变和前沿技术的发展,例如生成式AI BIM,肯定会重新整合与拓宽原先组织的边界与交集,推行与技术相对应的管理模式是确保技术成功推广的重要前提。

第三是BIM技术的定位。在过去,很多人把BIM看成只是解决设计或施工现场某类问题的工具。我理解BIM是工程数字化底座,也是建筑业数字化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衍生更多的建筑数字化创新应用并孵化建筑业数字经济。类似于有了苹果的应用商店,才有了更多艺术家的创作和各类app。这个过程中,基于BIM大数据的先进算法才会有更多的土壤,才能为未来建筑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和新方向。

4、诚壹资本创始合伙人 刁程远

BIM的发展应该更多关注如何帮助企业有效降本增效,目前行业内对BIM最大的质疑在于无法产生真实客户价值。

关于未来BIM是否会淡化的问题。在我看来,会淡化BIM的技术属性,强化业务属性。BIM未来的发展是融入业务融入组织管理流程,而非平行于项目主线的展示品。

新的关注点在于那些新形态的施工企业而非技术研发公司,想通过技术反向撬动行业变革是很难的,只有把手弄脏下场做产业,才可能让技术最大程度的提升效率。

5、国恒设计执行总裁 杨淋

回到BIM当下的发展背景。比如BIM大赛,我们在2015年刚创立因恒科技的时候,是经常参与各种大赛的,拿到很多奖项。但这两年,除非是有特殊要求,我们才会参与相关大赛。

BIM这个话题在国内已经流行超过10年时间了。未来三年,建筑业BIM发展重点在于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以业务为依托,聚焦BIM相关数字化产品,以及如何通过BIM等数字化手段更好的提升业务效益。如果仅是靠BIM建模与基本应用来作为业务本身的话,是很难做到可持续的。

未来三年肯定还会有AI与建筑数字化或BIM结合的应用机会出来。我们需要去挖掘建筑相关的业务场景,AI是没有办法帮我们去找的。找到这样的场景之后,再通过一些科技手段为我们提供服务。

长期来看,我认为BIM依然会继续作为建筑业重要的数字化要素存在。有了这样的数据基础,那么在既有业务场景下的AI技术才有长足的数字化应用潜力。

6、广济创投合伙人 宋阳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认知的问题。在我看来,BIM至少有三个阶段(Model、Modeling、Management)。

大多数人对BIM的认知多数在第一阶段,也就是指代具象模型层面,并且不乏有人把BIM阐述为工具:3D建筑设计软件,这是在概念级别有所缺少,所以才会有上述这样的问题。

简单来说,具象3D模型以及抽象数据模型,是支撑建筑(Building)相关信息(Information)的支持,当然在这里,3D模型也是一种XYZ三维数据的渲染表达,终归都是在数据上。由此,如果设计的数据基础都没有打好,BIM的应用以及高阶的管理就很难实现了。

BIM发展应当解决的是行业数字化问题。

据统计,2021年中国建筑行业数字化渗透率为0.13%,国际水平为0.3%,发达国家为1%。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国内外,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仍然是非常低的。

我认为,BIM当前的几年发展路径将会从Model到Modeling(也就是如何“建模”:具象建模和数据建模),前者是将建筑做一个具象的模型化,后者则是更深的数据建构、建立、关联,数据不断的持续达到量级,才会支撑各类场景的信息输出,最终迈向Management,从而完成BIM的终极目标。

数据数量、数据关系、数据分析才是这一过程当中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目前来看不断需要解决的问题。

之后谈论BIM的话题不会逐渐被淡化,BIM的潜力才逐渐开始被挖掘。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设备的快速发展,我们拥有越来越多更低成本、更快速度的数据采集设备,这将成为BIM数据的重要来源,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打下了基础。

随着行业数字化水平不断的提高,行业对数字化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BIM的价值将在未来展现。BIM三阶段是支撑建筑数字化必不可少的充要条件。

未来,对BIM的新关注点将表现两方面。

第一,BIM与建筑信息管理。这将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如何真正的实现数据打通、共享信息,以服务项目的协同管理和优化,提高建筑行业的效率。

第二,BIM与AI。建筑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碰撞,将帮助进一步提高效率&质量,我们目前可以看到AI在建筑设计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提供解决行业效率问题的应用。未来随着行业数据的丰富,我们坚信AI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但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是建筑基础数据(或者说支撑AI第一步的建筑“语料”)如何准确定义与获取,这类基础性的工作我们与英文AI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7、信天创投投资总监 冯驿

BIM发展注意的问题:由于产业链环节的割裂和投产比较难量化等问题,BIM在国内的商业化进展比较缓慢,短期在行业标准相对明确的场景更容易落地,例如化工园区。长期BIM可能成为数字孪生的基础,布局核心算法的能力较为重要。

未来值得关注的话题:未来长期看好缓解产业工人紧缺、落地性政策强相关的方向。同时,看好视觉技术未来在建筑场景中的渗透,视觉技术天然容易形成数据积累优势,且目前在建筑行业渗透率不高,未来的落地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8、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 赵珂

未来3年,BIM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在我看来,首当其冲应该是建设工程领域(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AEC)的数据问题。

第一,在数据获取层面。建筑物的产权属于业主,其数据也相应属于业主。例如设计企业交付给业务的BIM模型,在严格的情况下,是不能在公共领域暴露以及被用于其他商业化的行为的。所以,一般而言,如果要对建筑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业主要组建专门的团队在企业内部分析和使用。在公共领域中,已经成为行业知识的数据才能够风险较低的使用。其次,行业级的数据需要充分被利用起来,而在这个进程中也要同时补充上行业信息化的进程。

第二,在数据交换层面。AEC的项目链条太长,整个项目进程中会需要用到太多专业软件工具,目前软件商对中性标准的支持程度太弱,需要人工的重新建模的浪费。如何提升模型数据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需要从行业层面获得组织和支持。

第三,在数据处理层面。AEC领域主要的文件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而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需要人工的大量介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AEC领域的的数据还未被充分挖掘和使用:数据的预处理成本高,且企业需求还未特别强烈。

之后BIM会不会逐渐被弱化,以及新的关注点将表现在哪些话题上?BIM作为承载建筑信息的数据载体,个人判断它所起到的中心作用不会被弱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讨论到的BIM,不是指基于revit范式的狭义的BIM,而是“建筑信息模型“,即包含有建筑信息的数据模型。

围绕BIM为中心,各种新一代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和物联网等)将会得到应用和发挥。例如,BIM和AI技术结合应用下,基于AI的算法、模型和系统能够有效利用BIM模型中丰富的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其他多源非结构化数据,为AEC各种业务场景下的智能化提供支持。

9、中铁建工集团建筑工程研究院 严心军

未来的着重点会更加务实,更加倾向于为项目带来效益、为员工减轻负担,上下联动的动力融合是关键。

BIM不会弱化,但不会占据以BIM的字眼占据大众的视野,它会作为更底层的技术,更基础的平台为其上的各种应用提供支撑。

10、北京云建信CEO 吴大鹏

未来3年,BIM会顺应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进一步发展,重点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数据价值问题。目前BIM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单点应用所带来的效率提升,而基于全过程应用产生的数据价值却几乎没有案例,随着AI、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这部分的价值在未来将被进一步挖掘。

第二,隐私及安全问题。基于成果权属及安全性考虑,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基建项目,更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目前行业内并没有建立很好的BIM模型分享渠道。

第三,智能化。包括AI建模,类似现在的AI绘画,基于大量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提供一些prompts,便能快速的绘制出建筑的三维模型。

第四,国产化。考虑建筑业的特殊性,建筑业相关的bim软件工具国产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BIM在后续的发展中,可能更多的是融入到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来,未来不一定会刻意强调BIM,但以数据为中心的建筑业会更加普及和深入。

关于BIM这个词未来是否会淡化,我认为与其说是淡化,不如说回归理性。BIM作为一个时代最具前瞻性的技术名词,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投入,切实的提升了行业内从业者的数字化认知。未来无论在概念上如何演进,其核心都是围绕建筑工程和数字化开展的,无论未来有什么新的名词,其本质仍然是BIM。

11、以见科技创始人 罗锋

对于报奖设立的初衷来说,是鼓励BIM普及而非奖项本身。所以,BIM应用发展到现阶段不应该再关注有多少创新,而应该关注应用体系的落地性和全面性。

BIM应用缺的不是创新点,而是基础应用的工具和生态。施工阶段能不能用BIM管控好工程,竣工BIM能不能管理运维,概念上都可以,实际上工具和应用都缺,更缺的是把BIM用好的信心和魄力。

关于一模到底。如果对应CAD,就是一图到底,这个词好像没人这么提,说实话BIM被特殊对待了,BIM只是信息承载工具的升级,所以图纸怎么改,模型就怎么改。

关于权属问题。其实只要甲方付钱,所有权管归属甲方,生产方拥有使用权就好了。

关于BIM是不是被高估。个人觉得不要神化也不要抵触,将BIM看作是建筑数字化的必要进程,BIM大体是一种多元的数据组织方式和标准,虽然每个人心中的BIM概念都不一致,但只要大家取概念的交集,很多关于BIM的都负面评价大体都会降低。

关于AI。目前还是效率工具的范畴,不至于太颠覆,因为还需要人来辅助,大体还是智能插件。

最后关于BIM的发展,监管先解决法定性,行业创造工具解决应用全面性问题。BIM需要像CAD一样,完全融入了生产流程,变成水和空气。

12、秉匠科技创始人 夏海兵

BIM是一种融合了多项技术并结合了管理理念升级的工作方法和思路。BIM的发展会遵循木桶效应,这个“木桶”的木板涵盖了行业政策、监管思路、管理理念、软件工具等多个维度。未来,建筑业BIM的发展希望取得长足的进步,那么“木桶”的短板都要补齐才行,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信息化在工程行业推进了很多年,困难重重,大家公认工程企业推进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就是因为过程太难太曲折了,那么数字化(BIM)的发展只会比信息化更难,因为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之前拉下的课都要补起来。

首先要解决预算问题,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要有充分的培育周期;其次,行业从上到下的管理思路要升级,不能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来推进数字化,相关的管理流程都要再造,不然永远都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还有软件、平台等工具要解决效率和性能问题,给行业从业者提供体验更好的业务解决方案。

当然,我对行业数字化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的,这些问题在全行业同仁的努力下一定会尽快得到解决,尤其是如今”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工程行业的数字化一定是”数字中国“的基础。

未来,BIM肯定不会被弱化,只可能换一个名字:数字化。关注点将是数字化如何赋能业务、如何给业务提升生产力、如何落地产生更大的价值。数字化会是照耀着工程行业进步的一颗明珠,其它相关的技术比如AI、区块链等都会给数字化的落地提供技术手段。

13、毕埃慕创始人 林敏

这几个问题都是行业内比较典型的思考和困惑。毕埃慕在十二年的创业路上也在经常关注和思考,为什么BIM比我们想象的发展要慢一些?

第一,关于BIM大赛创新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十多年的BIM比赛能挖掘的应用点基本都差不多了。这不是BIM自己的问题,是所有创新行业或者中国式创新型比赛都面临的问题。未来三年,BIM的价值不在于挖掘新的应用点吸引眼球,也不在于模型本身,而是要把每一个应用点真正落地,融入生产,成为离不开的工具和助手。

第二,一模到底能否走通的问题,从两个维度分析。

首先是技术维度,我认为一模到底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本质就是所有数据的集合和继承。就像一个人的身份档案,不断累积,更新,把各个阶段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这个过程需要建筑数据集成平台。相当于做一个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池,模型只是数据的衣服和可视化表现,核心是带编码的BIM属性数据,所有信息来自于BIM属性,所有管理动作由BIM属性字段驱动,产生的数据又再次返回BIM属性,成为下一次管理动作的有效数据源。每一个版本的信息都记录保存,新的模型也可以继承更新信息和属性,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元数据给各参与方统计分析提供支撑。

就像百万快递小哥的快递数据,每个快递站点的数据,都是在线化的,然后到城市,到省,到全国都是逐级统计,自动分析的,不存在我们建筑行业多张皮的情况。这样管理层和政府就可以做出更精准的决策和判断,用虚拟世界的数据来指导物理世界的资源调度和各种政策。

其次从管理维度,是否每个阶段的参与方都愿意把自己的数据和信息等数字资产一模到底的传递给下游。这个问题需要业主和政府来解决。

就像土建公司是否愿意把建好的结构框架交给装修公司来施工,装修公司是否愿意把装修的建筑给运维公司来管理一样,目前没有分歧,大家都交出去了,因为房子是业主的,资产是业主的,业主让你交给下游继续施工或者运维毫无分歧。

但是数据资产不一样,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是设计院还是施工单位还是运维单位。大家都认为是我的,不能给出去,就导致了一模到底做不到。至于设计单位的BIM成果施工单位觉得无法使用,在资产归属明确后,都是可以做出技术约定的,否则不予接收,业主也不付款。

之前做迪士尼项目的时候,也有遇到类似的模型深度和信息录入深度的问题。后面我们就提出谁生产数据,谁录入数据。这样整体最高效,数据可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完整,后续复用就可以高效,快速。

第三,去BIM化未来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

就像我们公司再2016年上市时候,股票代码并不叫做毕埃慕,而是叫做“建筑数据”,因为作为一项技术,BIM迟早会普及,会内化到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去。而建筑数据的生命力就长远的多,数据挖掘和再利用也是BIM未来最终的价值所在。

BIM未来要通过管理平台释放BIM的价值。不仅仅是设计师和BIM工程师看个碰撞,做个净空分析以后就在硬盘里睡觉,而是让项目参与各方都基于模型进行协同协作!模型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价值有限,更大的价值在于模型互联网化以后,让所有人协作。当然,不一定是我们开发的BDIP平台,也可能是其他的平台,但是这个方向我觉得应该不会错。

至于AI,我自己是非常认可的,我们也已经根据工程行业的特点,把ChatGPT植入到自己的BDIP平台里面了,将来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都可能植入进来。我们需要用最前沿的工具来改变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

14、地厚云图创始人 谢远玉

在我看来,BIM一定要分两个东西来谈,一个是BIM模型本身,一个是BIM引擎运营平台。这套东西的本质上是构建技术要素数字化,它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取代或者实现管理要素数字化,

我们要区分两个逻辑。就项目管理而言,虽然BIM模型加上BIM引擎平台之后,号称BIM5D、6D,但都只是专业BIM工作人员或工程师在模型上录入一些信息而已。与参建各方将自己的管理动作,像发微信朋友圈一样生成数据后,自动返回到BIM模型构件而言,这是不同的逻辑。

现在的BIM最大的问题是,BIM没有真正跟应用场景交互起来。也就是说,BIM缺乏参建各方现场管理动作所对应的行为数据。一直以来,我反复强调项目管理行为数字化和施工作业行为数字化,它们只有跟BIM交互起来,才是完整的建筑产业数字化的逻辑。

在以前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没有做BIM与管理场景交互,这是客观技术问题。如今,SaaS化之风兴起之后,若还没有这么做,明显就是理念转变的问题。

关于AI的作用被低估。这句话实际上不一定准确。从两个角度看,一方面AI在设计、建模阶段的作用很大,特别是方案设计、效果图等;另一方面,AI现在很难进入到施工阶段,因为AI在这里没有数据,属于无米之炊。

15、第三维度创始人 任绍斌

未来3年,建筑业BIM发展应注重解决什么问题?

答复:注重解决产业数字化,打通从设计、造价、施工、智能制造、后期运维的数据链。BIM在国内推广那么多年,为什么推动的不太好,主要是认知没有改变,不知道BIM的重要性。另外没有好的工具,正向设计确实耗时耗力,还有设计师对BIM软件学习的时间成本,TransBIM的思路是用AI实现设计自动化,自动生成BIM模型,实现一模到底、智能制造。

1、建筑业的BIM发展最为重点的肯定是要首先关注解决设计企业的问题。比如,BIM软件的轻量化和自动化(当然最高级是智能化),比如设计企业因为由二维设计转变的三维设计所引发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这些问题,都会让BIM技术在前端设计端口呈现一个友好的生态,只有前端设计有动力,那么才能真正的推动BIM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2、解决了设计企业的问题,就要解决建筑行业上下游工作模式割裂的问题了。此前20年的建筑行业大发展,导致了建筑行业的上下游各自为战,没有交流和交互,全部依赖于各类组织能力不一的开发企业来进行资源的串联,那么未来就会发生一些改变,能不能让这个链条上的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自发的串联起来呢。

能,那就是数据,也就是建筑模型,一个标准的上下游通用的可共同编辑的模型,就是大家串联工作的核心。所以下一步的工作一定是,如何建立一套这个链条上的合作伙伴都认可的数据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的,这个工作,肯定是政府引导,科技企业和建筑企业共同开发研究,形成行业标准,这也就意味着谁在这条道路上走的越早走的越坚定,那么谁就能成为这个标准的引领者。

3、建筑行业的数字化也就是建筑产业的数字化,已经和双碳达标、绿色建筑一样,上升为国家战略了。那么未来一定是政府引导,政府会在战略、标准、甚至生产组织方式、定价策略等等方面做一些要求和引导,所以,对于从事BIM建筑模型信息化工作的各类企业来说,同样的要多多向政府靠拢,帮助政府制定行业标准,帮助上下游的各类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帮助数字建筑智慧城市的发展落地,从而能够能够给政府提供决策的依据,让行业,让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之后谈论BIM的话题会不会逐渐被淡化,以及新的关注点将表现在哪些话题上?

答复:这个肯定是不会,不仅不会,而且肯定还会更加的热烈,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家政策导向:无论是国家和建筑行业十四五规划还是二十大报告还是政府工作报告,统统都指向打造数字中国,数字中国的其中一个体现肯定是在城市、建筑、人居环境方面的,国家快速发展的二十年,都是二维图纸表达的时代,打造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建筑就一定离不开三维数据的表达,建筑模型信息化正是一个个建筑空间的数据表达,故而,BIM技术一定会大行其道。

2、政府层面的需求:目前各地政府和各级政府都在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城市),而且已经实质性的进入到建筑三维数据化的强制性需求,诸如上海、深圳等城市对新建建筑要求提供三维模型,再如深圳已经开始的既有重要建筑BIM建模工作,这些都标志着无论是新建筑还是老建筑,最终在政府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的过程中,都要三维数据化,那么BIM技术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技术。

3、国产BIM软件的大力发展:目前因为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的变化,导致数据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角度,3月份组建的国家数据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近几年,国产BIM软件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发和应用,诸如PKPM的BIMBase,广联达的BIMMAKE,中设数字的马良XCUBE,还有传统的天正、理正、中望等等,都在开发自有体系的BIM软件,不久的未来,不管哪家的国产轻量化BIM软件一旦成熟并大力推广,必定会从设计端口蓬勃而出,应用到整个产业链。

4、人工智能的加持:在国产化大力推行的同时,今年因为ChatGPT的大热,又重新燃起了大家对于人工智能的渴望,那么在建筑行业里,在三维模型信息化的道路上,到底人工智能还有多久才能够发挥出威力,其实已经有了答案,第三维度TransBIM的研发团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狂奔的孤勇者,目前已经实现了二维图纸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同时三维模型也已经能够同步推出给各个需求者,在这也做个预告,我们第三维度将会在本月,面向全球发布我们的正式免费试用版;让更多的设计单位和设计师能够体验到AI设计的强大。

16、品茗科技BIM软件事业部总经理 方海存

BIM在落地应用时确实存在一些难点,这些难点包括:

技术难度:BIM技术需要掌握较高的技术水平,包括3D建模、数据库管理、协作软件等方面的技能。对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的企业而言,BIM的应用难度较大。

协作困难:BIM应用需要各方高效协作,包括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等,如果相关人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流程不畅等问题。

数据质量:BIM应用需要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包括模型数据、工程数据、施工数据等,如果数据质量不高,容易影响BIM应用效果。

需求匹配:BIM应用需要与实际业务需求相匹配,如果对于某些业务场景,BIM应用效果不佳,就容易影响整个项目的效果。

资源投入:BIM技术需要大量的软硬件资源和人才投入,包括建模软件、计算机性能、高精度测量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等,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或者新兴企业来说可能难以承受。

针对这些难点,我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健全项目全生命期的BIM场景化深度应用体系。

BIM场景化应用需要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应用,但目前行业中尚未形成完整的场景深度应用体系。此外,由于场景化应用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有些场景下缺乏相应的数据,使得场景化应用的实现受到了限制。BIM场景化应用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而这些计算和处理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相关软件的支持。当前技术的限制和缺陷,导致BIM场景化应用在实际落地应用中存在一些难题。

第二,加快BIM与AI、点云扫描、GIS、IOT等技术横向融合应用研究。

个人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要实现这些技术的横向融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这将有助于不同技术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例如,在建筑项目中,可以将BIM模型、三维扫描数据、GIS数据和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统一到一个数据平台中,以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分析。

探索技术融合的优势和应用场景:对于每种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势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协同点和相互补充之处。例如,BIM和三维扫描可以结合使用,以实现建筑的数字化建模和现场扫描;而AI和物联网可以结合使用,以实现建筑设备的自动监测和控制。

再比如利用AI技术监测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通过视频、图像识别等技术自动识别危险区域和人员,预警潜在安全风险,提高施工安全水平。

探索新的技术整合方式:除了现有的技术整合方式,还可以探索新的技术整合方式。例如,可以探索将AI技术应用于BIM模型中的场景识别和智能决策,以及将物联网和GIS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的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中。

第三,加快基于BIM的数字化交互标准制定与执行。

数字化交付是指在建筑工程生命周期内,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交付、运营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和协同,以提高建筑工程效率、质量和安全水平的过程。数字化交付旨在实现建筑工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提高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效率,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和风险。

数字化交付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升级,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利于减少人为错误、降低工程成本和风险、提升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对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加快基于BIM的数字化交付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17、数云科际副总经理 李博

未来3-5年,建筑业BIM发展应重点关注对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核心是构建标准、可信的BIM数据,将其作为城市数字资产融合到城市数据底座,服务于政府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

首先,要为城市建筑、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体系,形成城市的数字底座,支撑各类智慧应用场景。

数字城市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础,数字城市的重点之一就是实现城市物理空间的数字化,即城市的数字底座,这就需要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

城市数字底座的建设核心要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建设统一的BIM数字化标准体系;②对既有重点建筑/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重建;③对新建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进行项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在底座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数据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的数字资产,为智慧住建、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应急、智慧城管、智慧园区等各类智慧应用场景赋能。

其次,BIM的话题不会减淡,而是随着“数字政府”和“数字行业”建设逐步得以加强借助BIM技术可实现政府职能边界内的数字化和跨政府、行业边界的数字化,共同推进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政府”建设是对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业务办理、审批等进行数字化的过程,目标是实现政府的管理效能提升;“数字行业”建设则是对行业的各类要素(如:企业、从业人员、物资等)以及生产活动、交易活动等数据进行采集,构建行业真实、可信的大数据,目标是通过行业大数据驱动主管部门对行业的监管、治理和服务手段的提升。

“数字政府”和“数字行业”都将以BIM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基础,在城市空间数字化基础上共同推动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城市级BIM平台将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18、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化中心主任 余飞

建筑业BIM发展应注重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讲错漏碰缺的时代算是过去了,如何利用模型进行设计辅助、进行管理辅助、进行施工和维护是目前行业内越发看重的。

一模到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业务中没有形成新的工作界面约定,因此推进难度很大,所以约定新的工作界面是目前比较需要的工作。

项目BIM实际的应用点应该围绕项目本身的难度和特点出发,更为落地的、量化的解决相关问题,在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但是同样其对于工程专业性的、经验性的要求也是很明确,没有这些技术储备可能很难有更新的亮点出来。

19、腾讯云智慧建筑与不动产行业专家架构师 余渐新

随着BIM技术的应用逐步深化,单纯的BIM技术为主的话题将被更多的场景实践话题代替。例如,城市规划和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更加紧密的结合。数字技术正给城市空间规划带来更具power的生产工具及更多创新落地实践的可能性。

腾讯在建筑产业互联网的探索实践中,也极大的投入科研能力来助力两个行业的紧密融合。我们不断深化迭代游戏级的三维引擎,以支撑更大城市尺度的BIM/CIM模型加载;我们不断发展云渲染技术,以支撑城市基于空间的大数据指标的分析计算;我们不断联合行业咨询及头部规划设计单位,共同探求维城市体征数据算法的更新丰富,为行业规划人员提供更有力的工具。

在多个大型城市片区的规划建设中,我们打造基于数字孪生的统筹规划建设平台,打造了“规划设计一张图“及”工程现状一张图“。片区的整体规划、例如市政、公交、地铁、用地规划都具体可见,每一栋独立建筑物都要求设计院以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实时同步平台,从而进行日照天气的变化分析、虚拟漫游的细节比对、建设指标的测量复核,并作为国际方案竞赛、方案深化的数字工具助力着“超级湾区之心”的开发建设。

不过,还是要诚实的说,在两个行业的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着太多的挑战是大家需要一起去钻研和突破的。在BIM引擎的工具协同性及高逼真渲染能力上的平衡,在大场景城市三维模型计算的能力优化上,在技术成本的市场成熟度上,在关键技术及数据标准的BIM引擎国产化替代上,都是越来越多的关注重点所在。

20、ChatGPT4.0 AI机器人

问题:未来3年,建筑业BIM(建筑信息模型)发展应注重解决什么问题?

答案: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建筑业的各种软件和工具需要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实现数据的顺畅交流。BIM应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便各方能够顺利分享和使用信息。

数据管理和安全: 随着BIM的普及,建筑行业将会产生大量数据。有效地管理这些数据并确保其安全性至关重要。BIM发展应关注数据存储、访问控制和加密技术的提升。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 BIM可以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相结合,提高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的自动化程度。这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减少错误。

持续培训与教育:推广BIM技术需要行业从业者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未来3年内,应关注对建筑业从业者进行持续的BIM培训和教育,以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技术。

法规和政策支持:为了推动BIM的发展,应关注政府对BIM的法规和政策支持。这包括制定法规要求、提供资金支持和推广BIMM技术等

促进可持续发展:BIM技术有助于优化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以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6用。关注将BIM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有助于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跨学科协作:BIM的发展需要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紧密协作。加强跨学科协作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整体质量,缩短工程周期,降低成本。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建筑业的BIM发展将有助于推动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问题:之后BIM会不会逐渐被弱化,以及新的关注点将表现在哪些话题上,例如AI生成相关吗?

答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BIM可能会逐渐融合到更广泛的建筑行业数字化生态系统中,但这并不意味着BIM会被弱化。相反,BIM可能会与其他技术(如AI、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相结合,实现更高级别的集成和自动化。这将有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

未来,建筑业的关注点可能会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I与建筑设计:借助AI技术,建筑设计可以实现更高程度的优化和创新。例如,AI生成设计(Generative Design) 可以为设计师提供多种可行方案,使他们能够根据项目需求和约束条件做出更好的决策。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数字李生技术是将实际建筑与虚拟模型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建筑的性能。这将有助于优化建筑运营和维护,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可持续性。

智能建筑和物联网: 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与BIM相结合,建筑可以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智能建筑可以根据环境和用户需求自动调整温度、湿度、照明等条件,提高舒适度和能效。

预测性维护:AI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建筑业从业者提前预测和识别潜在的设备故障和结构问题。这将有助于实现更有效的维护策略,降低维护成本和风险。

建筑工程自动化:Al、机器人技术和3D打印等技术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自动化程度。这将有助于减少人工劳动,降低成本,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BIM、AI等技术,建筑业可以更好地实现环境友好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关注绿色建筑、零能耗建筑和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将有助于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将更加关注与先进技术的融合,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BIM将继续发挥核心作用。

(完)

本场话题将持续开放,如果你有独到的看法,欢迎交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5月19日 上午10:15
下一篇 2023年5月19日 上午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