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省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关要求,市委组织部、市住建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开展“红色物业小区”建设,着力解决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服务的难点、痛点、堵点,进一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着力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坚持示范引领
打造“红色物业”
推动标准先行,制发《哈尔滨市“红色物业小区”建设规范》,遴选100个居民住宅小区作为示范点,试行关于组织建设、联建共治、管理服务、基础保障、考核评价的5个体系53项操作指标,让物业服务企业干有标尺、学有榜样。强化标准执行,通过清单管理、定期调度、实地察验、通报排名、专栏宣传等方式,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督导、物业管理服务检查等专项工作,推动标准修订、落地执行。规范标准运行,制定“红色物业小区”验收评分标准,每季度通过行业测评、业主参评、区级自评、市级复评,综合评定标杆、成长、初创、储备4种类型,分级动态管理100个示范点,吸引带动429个小区物业项目跟进参与,为全市提质扩面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建强组织体系
激活“红色动力”
致力物业企业党组织组建,加快党组织组建力度,分类指导成立物业行业综合(协会)党委、物业服务企业(项目)党支部、业委会(物管会)党支部、小区功能性党支部,并选优配强1200余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建立市物业管理协会党委,教育引导所管理的1000余家企业、5万余名从业人员听党话、跟党走,将“红色物业”理念深植人心。推动社区党建与物业管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采用“专职委员 兼职委员”模式配备,由物业项目党员负责人、派出所党员民警、驻区单位党员负责人等担任社区兼职委员,了解群众需求,参与社区治理;社区“两委”成员进入企业担任监督员,监督企业服务,协调化解矛盾。全市136个街道“大工委”、885个社区“大党委”带领 3000余家共建单位,定期协商议事,协力共驻共治。充实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在全市启动百家单位万名党员干部常态化包保下沉社区工作,109家市直单位集中包保治理难度较大的100个社区、300多个物业“弃管”小区,派驻工作队常驻社区工作,形成前方有“三人小分队”、后方有“单位大本营”的双向支撑体系。通过参与创建文明城市、区域核酸检测、老旧小区改造、群众性创安活动等方式,有效融入基层治理,做到“平时有人帮、应急有人管”。
优化服务质量
创新“红色品牌”
分类建立党建引领物业服务模式,对新建物业项目,开发建设单位和前期物业企业到所在地社区报到,项目交付使用时,同步建立党组织;对商品房和单位型住宅小区,推荐物业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以党建带动提升服务品质。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以“组织建设好、骨干队伍好、日常管理好、服务质量好、社会形象好”为主题,以党建为评分依据,开展“星级”争创活动,积极培树“红色物业”标杆。健全物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行业监管部门联合街道、社区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服务质量专项检查;建立“红黑榜”信用评价制度,对纳入“黑名单”的实施联合惩戒和市场准入限制;开通智慧物业管理系统,解决企业服务参差不齐、业主满意率低等问题。
完善共治机制
彰显“红色特色”
建立“党建 民主协商”联席会议机制,通过组织开展联席会议、主题党日活动等,商讨重要事项,协调解决诉求,形成了“大事共谋、要事共决、难事共推、急事共办”的基层治理合力。一年来,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400余件次,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建立“党建 多彩活动”志愿服务机制,建立起以党员干部、居民骨干、业主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为主的志愿队伍,开展特色志愿服务;疫情防控中,物业企业党支部纷纷投身一线,建起了一座座“红色堡垒”。全市共组建1200余支“睦邻守望”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核酸检测、环境整治、小区巡逻、关爱老人、帮办代办等工作,将暖心贴心服务落到实处。建立“党建 多方联动”综合治理机制,物业企业充分发挥“红色物业”“前哨”和“先锋队”作用,向相关部门积极反映群众诉求,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坚持“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联合开展执法进小区行动,协调解决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难点、堵点问题3600余件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