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疗新技术必须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在促进临床新技术应用健康发展的同时,保障医疗安全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公立医院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效果评价,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相关学者的研究工作及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文以某三甲医院医疗新技术应用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收集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过程中的理论及实战经验,以全过程管理的思路,整理近年来临床医疗新技术在申报、审批、授权、执行、再授权、督察等环节管理与动态监督的实施方案,并通过PDCA的方法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价。
01 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的雏形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提出,后经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完善改进,最终形成了Plan—Do—Check—Act(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样一个质量控制和改进的管理模型。该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断连续、动态的闭环中螺旋式提升管理水平。
△PDCA循环理论
02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管理组织
医院成立“管理委员会——质控小组——质控员”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组长,成员由医务、质量管理、药学、护理、院感、设备部门负责人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临床、管理、伦理等相关专业负责人组成,依据某三甲医院明确职责分工。
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设立质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组员由技术精湛的医生组成。同时每个科室设立一个技术质控员,负责上传下达。
二、项目准入体系
医疗机构内部新技术的准入主要分为技术准入及人员准入,其中人员准入根据申请技术的类别、级别、阶段及专科特点等贯穿于整个准入管理中。
△新技术新项目日常管理流程图
根据新技术创新程度,分三类进行准入:引入型新技术、集成型新技术、原创型新技术,根据准入管理重点和权限的不同,分为三个级别的审核:科室论证、医院审核、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
新技术的准入管理首先由科室进行专业把关,科室内部审核同意后再报送院级管理部门组织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对于需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备的新技术,以科室、医院、上级部门三级审核后方可实施。分阶段的准入管理是根据新技术的立项准入阶段、初步实施阶段以及全面推广应用阶段确定不同的准入管理重点。
△医疗新技术准入流程图
三、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新技术应用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新技术应用的实际质量与效果。需要基于PDCA管理思想,将持续改进与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管理之中,通过不断的评价,确保预定实施方案落到实处;再通过不断的修正来完善方案设计和落实上的不足之处。
将 PDCA 的管理理论贯穿于过程管理中的监测、客观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中。通过分析不同科室具体项目的特点及不同之处,制定过程监测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则不仅包含技术项目断面评价,也包括首例效果、阶段例数、以及患者应用效果评价等。
四、 风险控制
因新技术的创新性及探索性特征,必须全面评估可能的技术风险。针对临床新技术的管理,医院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临床新技术、新疗法风险防范方案》。同时,每一项新技术准入前,申请科室必须制定针对单项技术的风险防范预案,并提交委员会审批。
四、宣传与培训
由于新技术、新项目技术相对复杂、操作难度大,而且风险高,再加上传统思想的禁锢,医护人员开展新技术的热情并非想象中高涨,而患方从自身安全考虑,接受度更低。
可将效果评价优秀的新技术通过网站及公众号、视频号等途径发布,同时由医院党办联动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提高患者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接受度。
相关专业性的培训则主要由医务管理处和教育培训处共同负责安排,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开展新技术的积极性。
03 效果评价
一、申报新技术积极性显著提高
不断完善的组织、审核及考评、考核体系,让临床科室在申报新技术的过程中更明了、更积极。近两年,各临床医技科室申报新技术数量逐年阶梯式上升。
二、专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医疗技术是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积极开展临床新技术成为提高医疗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重点专科建设中,新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评审项目,重点专科在新技术申报中起到表率作用。
三、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
临床新技术区别于已有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具有技术比较上的“先进性”和技术本身的“创新性”,解决了固有临床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患者造福。
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基于科学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各医院的医疗新技术准入管理尚未建立较为科学统一的评估标准,缺乏科学的管理工具。因此,需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改进技术审核、伦理审查、过程监管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全面的准入管理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