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把开展科创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不断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研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凝炼了“肩负复兴使命,传承联大精神,培养勇于尝试,善于探究,勤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科技创新人才”科学教育核心理念。
重在集成,整合资源。学校配齐配强科学教育教师,大力实施科学普及教育,努力通过全员化体验型课程,向全体学生播撒科学的种子。学校每年开办科技节和普及型学生竞赛,从基础学科活动、从身边的科学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学校的科技活动场馆一直坚持向全体学生开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昆明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同时发挥师大附属学校的体制资源优势,全方位充分挖掘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公共服务场馆以及家长资源,将优质的校外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引入学校。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季维智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先生都曾经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专题讲座。学校积极打破场地局限,将有限的空间利用到了极致,打造科创教育智慧空间。学校和云南省气象局合作,建设了全省第一家校园气象站,连续4年被中国气象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建设完成校园科技馆;学校被授予“云南省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基地”;学校完成机器人实验室建设,同年完成校园低碳中心建设;学校作为全省仅有的5个“无废校园”,按标准配备了设施设备,同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
重在融合,有效联动。学校坚持项目活动化、活动社团化、社团课程化、课程成果化的工作思路,构建学校科技创新特色教育体系。鼓励创设学生科技社团,利用课后延时阶段,面向对科学技术有较强兴趣的学生开设科技课程兴趣班,做到四融合:一是与学科教学融合,如《程控无人机与数学》、《气象万千》等课程,从数学、地理等学科学习的课堂中延伸出来,将课堂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起来,充分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激励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学习;二是与科学热点融合,如科技创新创客板块的课程,围绕国家科技建设的主流方向,设计了“大数据与编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航空与航天”“电子与芯片”四个大方向的课程,以及虚拟类课程《icode国际编程》、激发创意的《机器人智能设计》、放飞梦想的《科技体育航模》、从课本走向国家尖端的《电子电路》等课程;三是与研究性学习融合,开设多门科技研究性学习,如水火箭制作,还开设科普研学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四是赛学融合、以赛促学,学中赛、赛中学,选拔科技课程中学习能力强、个人能力突出的学生参加白名单赛事。
重在创新,成果颇丰。通过跨学段、跨学科、跨场域的纵横交叉,学校的科学教育实现了学生生态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融合提升,学生多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其中2022届学生邓绎诚发现了“双眼带叶兰”,刷新了中国兰科的记录种。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学科、生态教育、科技创新等各类竞赛,获10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及表彰,覆盖6200余人次。“低碳生态学习场——创新低碳教育实践”项目,获评云南省2022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教育事业无远弗届,云南师大实验中学将一如既往,在孩子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并呵护浇灌,为实现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 陈静琳 李政鸿 胡宇 夏晶
编审:刘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