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闫胜)乡镇党校农民夜校是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是扩大党员教育培训覆盖面、补齐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短板、提高基层党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孙吉镇探索推行“124N”工作模式,以1个镇党校为核心,在全镇24个村布局农民夜校,辐射N处现场教学点,围绕“学什么”、“怎么学”、“谁来教”、“如何用”等问题,在“建、管、用”等方面下功夫,将群众吸引过来、让学习火热起来、把民心凝聚起来,把党的政治理论转化为服务群众、提高治理水平的工作实效。
整合资源“建”,突出建设标准化。成立镇“两校”建设专项工作领导组,明确由党委书记担任镇党校校长,镇组织部门负责全镇农民夜校的管理工作,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担任农民夜校指导员,各村党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学员。按照“因地制宜、规范节俭、功能整合、一校多用”原则,整合利用镇会议室、党群服务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等现有资源,强化综合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全镇1个镇党校和24个农民夜校全部挂牌,可同时满足2000余人的培训需求。
健全机制“管”,提升运行规范化。按照“五有六到位”要求,建立健全《校务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教师守则》《考勤制度》《学员守则》《考核评估》等6项制度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各方职责。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严格学员考勤管理,把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年度考核和评星定级的重要依据,把农民夜校培训情况列为农村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年度述职和评星定级的重要内容。建立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党校夜校教育培训形成的有关资料,组卷归档,确保有据可查。
师资队伍“强”,注重教学针对性。积极整合县、镇、村三级人才资源,组建“特聘专家 党校教师 党政干部 乡贤人才”等30余人的镇“两校”师资库,发放聘用书。围绕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等内容,制定“党建类、农业类、经济类、业务类、技能类”等套餐式课程,强化分层分类施教,确保培训精准发力,让镇党校成为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的“充电站”,让农民夜校点亮农村的“夜生活”。
课程内容“富”,培训结构多元化。一是打造“两校课堂”。依托案例式教学、沉浸式教学、观光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形式,邀请党校教师党校讲党课武装思想、坚定信心,组织重点部门机关讲业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优秀书记论坛讲思路总结经验、带动发展,致富能手夜校讲技巧以点带面、提高收入,行业专家现场讲技术增强意识、提高能力。二是打造“指尖课堂”。建立学员交流群,加强培训学员学习强国、好干部在线、“山西智慧党建”、临猗党员等平台的学习运用,实现“课堂 现场”“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打造“田园课堂”。创新培训方式,变“室内”为“田间”,变“讲学”为“示范”,把党课放到田间地头,通过农技专家面对面讲、手把手教,让理论宣讲通俗易懂、党性教育鲜活生动、政策教育入脑入心、技能培训务实管用。截至目前,全镇两校累计举办党员培训班19期,参训学员达2000人次。
开拓创新“融”,打造特色品牌化。镇党校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功能,指导农民夜校利用合作社、主导产业等资源优势,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将贾寺村农民夜校打造成村民议事厅,将薛公村农民夜校建在产业链上,将王午村农民夜校打造成引领文明新风的实践站,将大王村农民夜校打造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双循环的技术传播站,切实发挥凝聚群众、理论宣讲、法治宣传、技能培训、文明引领等方面作用,促进理论学习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两校”建设服务于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蓄势赋能“用”,发挥效用最大化。坚持把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作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根本抓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小载体”为“大舞台”,引导党员干部在学理论中坚定思想,在学业务中增强本领,在实操演练中丰富经验,推动农村“主人翁”成为振兴的“主力军”。镇“两校”成立以来,规范培育标准合作社32个、示范社8个、示范家庭农场9个,注册了“河多鲜”有机莲菜、“薛公黄河滩”大闸蟹、美味佳麻花、“奇缘清”牌高钙富硒苹果等优势农业品牌。信访问题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薛公村、贾寺村被评为“五面红旗示范村”,王午村、北程村、蔡村等15个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大王村通过技能培训,对外输出劳动力700余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同比增长20%,使“两校”成为基层党员的“加油站”、解决问题的“大课堂”和助推发展的“新引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