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北京蓝威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easycae.com)近日获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横琴区属国企的横琴金投集团。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完善自主行业云平台,增加电子元器件的数字孪生。芯派资本担任本次融资的财务顾问。
蓝威技术成立于2014年底,蓝威是一家国内专业从事数值仿真(CAE)软件的科技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依托精细化数值评估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行业规范指标体系以及技术人员丰富的行业经验,开发自主可控的数值仿真软件产品。并以数值仿真计算为驱动,围绕数据、模型、行业标准的云建设框架,构建行业孪生云平台。
国内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国产化替代需求激增
工业软件领域呈现整体规模庞大且高度细分的特点,当前全球市场规模已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国内工业软件市场起步较晚,2019年市场规模仅为1720亿元,存在很大的成长空间。在研发设计领域,从全球市场来看,达索、ANSYS、西门子、欧特克等已形成国外巨头垄断的局面。
蓝威技术创始人赵弋飞认为,尽管国外巨头已垄断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工业场景高度细分,且客户需求差异性明显,因此海外头部厂商更多侧重在通用型产品的研发,并不能针对性满足细分场景下的企业需求;其次,国外产商,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周期较长,也使得近年来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行业用户开始寻找国产替代方案;此外,云计算,精细化研发在不同行业的深入程度不同,结合国内企业所特有的新兴应用场景,是国内工业软件开发商发展的机会。
建立行业孪生云平台,实现精细化行业工具,完成设计本土化和模型数字化
相较于ANSYS等传统厂商,蓝威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路线和技术路线上——将CAE仿真,行业数据和云计算结合,一方面可以将CAE计算任务时间大幅缩短,明显提升仿真效率;另一方面,云化的CAE结合行业规范指标体系和技术专家的行业经验,有利于行业的质量管理和产品追溯,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设计水平。
蓝威CAE产品架构
创始人赵弋飞表示,CAE软件存在高度差异化的特点,由于其下游应用的制造业可细分为数百个子行业,因此,CAE软件研发需要锁定细分场景。蓝威发现在可靠性试验和风电领域,客户的研发特点和自主化要求比较突出,符合蓝威团队的技术背景和行业理解。于是从2019年5月开始,蓝威技术的CAE仿真产品陆续在可靠性试验服务、风电开发与后服务两大场景落地,客户主要面向军工、能源和电子领域,覆盖多家行业内头部企业和多个国家重点研究所和高校。
蓝威CAE产品相较于国外商业软件,具有学习成本低、易用性强、架构灵活等优势。蓝威以该款CAE软件为基础构建的CRAFE和BVWIND行业云,也在上述两个行业均得到了成功应用。
CRAFE和BVWIND行业云
CRAFE作为蓝威培育的商业化行业云平台,对标国际先进的故障物理仿真技术,实现了底层模型的自主可控和核心算法的领先突破。此产品全面支持中航工业集团标准2项,《Q/AVIC 05061-2019 航空电子产品可靠性仿真试验方法》、《Q/AVIC 05062-2019 航空产品故障模式机理及影响分析指南》,并在200余项航空电子产品中得到应用。每一个有生命力的产品,都有行业的时代需求为背景。当前国家要求军工半导体国产器件从目前的35%,要上升至85%总装率,这就激发了对国产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数字孪生模型库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国内的仿真软件厂商去支撑完成,同时这些国产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数字孪生模型,对已经购买国外CAE软件产品的客户,在选用国产电子元器件过程中也会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产品收入占比稳步提升,加速多行业应用落地
目前,蓝威技术的营收主要来自于军工、能源和电子行业头部客户,今年预计将在汽车等行业取得业务进展。公司收入分为CAE软件产品交付和行业定制化项目服务两部分,2020年公司产品收入占比已超过50%。部署方式上,蓝威产品支持私有化部署和SaaS模式。
从技术积累上看,国内CAE软件要想实现全面国产替代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是由CAE产品的验证周期要远长于产品的研发周期的特点所决定的,各个细分工业场景的CAE软件都需要沉该细分场景大量的实际生产数据,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国外的ANSYS、达索等巨头往往是通过收购各细分领域的优秀CAE软件来拓展其产品线。
基于这样的行业发展规律,蓝威认为在国家倡导的数字化建设和核心技术自主化的大背景下,以数值仿真(CAE)工具软件为切入口,建设行业的数字孪生,实现工业设计工作本土化,形成行业产品标准,将有利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流通环节,这种商业化路径将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公司在未来2-3年内主要专注于完善现有自主云平台的同时,以同样的模式复制扩展更多行业,利用仿真云平台的优势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孪生市场。
团队方面,赵弋飞为公司创始人兼CEO,曾创办国内早期ABAQUS软件代理销售商,后在比利时LMS,西门子工业软件就职,有将近20年公司运营、市场销售和国际部门管理经验。其他核心成员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康锐教授(长江学者)及工业仿真领域资深人士,成员在工业软件领域拥有多项原创科研成果、研发专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