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的社会化强调依靠社会力量实现社会治理。因此,如何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完善党建引领下助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成为静安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工作背景
静安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规模日益扩大,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发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静安区认真贯彻上海市委“1 6”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区情实际,通过党建带动社建,优化体制机制,运用系统思维,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下“政策引导、项目推进、平台支撑、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路径,保障了区内外社会组织积极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目前,静安区共有登记注册社会组织996家,每万人拥有量居全市前列。社会组织从业人员10861名,其中党员2475 名,党组织177个。
二、基本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政治引领。一是完善党建工作格局。建立静安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副书记任总召集人,分管副区长任召集人,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协力推进全区社会组织工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区社会工作党委具体负责,各方力量齐抓共管。构建了区社工委—街镇社区党委—基层社会组织党组织的三级工作网格,及以社联会为代表的枢纽型党建网络,逐步形成了上下内外有效互动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格局。二是强化政策制度保障。聚焦进一步理顺社会组织党建体制机制、深化党建工作平台以及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分别制定出台了《静安区关于在社会组织登记成立时同步开展党的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静安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下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修订完善静安区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评定办法。设立每年1500万的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政策管理办法,形成“1 1 X”的政策支持体系,着重从培育扶持、能力建设、评价激励、项目资助等四个方面分类扶持、重点引导。三是将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规范运作全过程。以上海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契机,重点在社会组织登记成立、年检(年报)、等级评估等关键环节,同步把好党建关,推动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社会组织成立登记时通过提交党建工作方案,设置法人约谈会等形式,第一时间落实党建责任,指导工作开展;在规范化等级评估、年检(年报)时加大党建工作指标比重,强化信息反馈,助力党建考核。
(二)坚持项目推动,拓宽参与路径。一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2011年以来,我区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统一立项平台和归口管理制度。2016年,出台了《静安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及其若干附件,进一步完善从项目立项到采购、监管、评估一整套规范的工作流程。2017年,基于社会治理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在上海市率先推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保障类目录”。2018年,全区36个部门535个项目通过立项,涉及资金14857万元。二是探索公益创投活动机制创新。在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之外,通过开展公益创投活动,拓宽社会组织项目化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以供需对接、能力培训、创投大赛、过程督导等方式,培养社会组织发现需求、设计项目、实施管理项目等专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创投工作机制,如延续项目周期,加大资助金额,新增社区治理类项目领域,推出重点聚焦类议题,鼓励社会组织持续性扎根社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自2013年开展以来,静安区累计征集并资助公益创投项目132个,共计金额1891万。
(三)搭建枢纽平台,集聚公益力量。一是探索社联会与社服中心的双轮驱动架构。2007年,静安区在上海率先成立了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又相继在街道和劳动、文化、教育等系统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并同步成立党组织,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模式。2016年,区委专门出台文件,创造性地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纳入枢纽型社会组织概念框架,在街道(镇)层面探索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双轮驱动、融合发展,打造社会组织党建网络与支持服务体系有效互动的枢纽型服务管理模式2.0版。截至目前,静安区14个街镇实现了社服中心、社联会及其党组织的全覆盖,其中党总支7家,党支部6家,联合支部1家。通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有机结合,将以“会员联结”的内向凝聚和“平台支持”的外向服务优势互补,有效衔接,让党建 “落地”,让培育“升华”,通过价值凝聚、嫁接资源、整合协作、业务支持、建言献策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搭建有效平台。二是构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网络。探索以“政府建设与社会化营造相结合”和“组织入驻为主、项目化入驻为辅”的方式,打造“区级基地、社会基地、公益实践园”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网络。推动区级培育(孵化)基地功能提升,打造“静安创益空间”,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与地区发展的创新路径,实现多方资源有效对接、公益资源社会化运作的示范机制。认定南西街道创想中心、大宁路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社会基地,推动市-区-街镇培育孵化基地资源整合、有效联动。依托孵化基地场所优势,将党组织建在基地上,实行“双孵化”机制,重点强化对孵化期组织的党建指导和党组织培育。
三、主要成绩
一是社会组织蓬勃有序发展。2013年,静安“枢纽型党建”入选《中国社会建设大辞典》;2014年,静安区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截止目前,全区共有151家社会组织被评为规范化等级3A级以上,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90.6%。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品牌,如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上海静安区青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社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白领驿家”党总支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等。形成了一批品牌公益服务项目,如“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最佳项目;“去远乡学手艺”荣获“2015华人创新公益行动”年度十大杰出创益项目等。
二是社会组织人才持续涌现。经过多年努力,全区初步形成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社会组织人才梯队。社会组织人才参政议政渠道日益畅通,政治待遇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共有市、区两级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29名。继公益领军人物之后,一批优秀的青年公益人才崭露头角,如卜佳青(“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张斌峰(“全国最美志愿者”)等,社会组织人才的集聚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持续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是社会治理成效不断凸显。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参与社区治理,各方力量合作共治,有效化解了基层治理难题,激发了基层活力。提供了多样化的民生服务。比如,静安区美丽园社区共建联合会主动跨前,牵头操办成功老式多层住宅的加装电梯工程,获得了居民的广泛好评和良好的社会效应。有效缓和化解了社会矛盾。区社会维稳联盟组织参与区域内突发矛盾、集访矛盾、劳资争议、结对帮教等接待咨询21000人次。推动了社区自治共治。如芷江西路街道通过引进春晖社工事务所动员社区居民参与项目设计和环境改造,助推了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改善了社会治理政策环境。社会组织通过“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如2016年,柏万青提出的《关于制定上海预防艾滋病工作规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艾事业的建议》已通过市人大议案。
四、经验启示
一是正确的发展方向是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根本前提。在推动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工作时,始终抓住党建这根红线,坚持以把准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方向为核心,以服务区域发展全局为目标,以构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为抓手,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党建带社建,实现党建工作效能最大化。
二是良好的公益生态是社会组织有力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社会组织功能和优势的发挥,离不开公益生态体系的构建。政府各职能部门坚持分工协作,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形成政策合力和制度保障;枢纽型、支持性社会组织主动跨前,服务凝聚,形成同伴支撑网络;企业、基金会、媒体及公众力量的充分调动,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及生命力。多方的互动参与,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三是持续的机制创新是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不竭动力。基层治理纷繁复杂,社会组织及其党建工作是新兴领域,不断面临新形势、新问题。静安在探索实践中,一直坚持顺应时势,转变思路,改革创新。通过政策制度的优化、项目化机制等的调整、服务管理模式的升级等,为区内外社会组织持续有效参与区域社会治理提供了动力和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